全面推动工业设备更新 广东将推出20条措施开展超百项行动
发布日期:2024-04-11 09:53

工业是设备更新的主战场。


在当前外部环境趋于严峻和复杂、内部需求较弱、企业投资意愿不足的情况下,广东如何因地制宜推进新一轮工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如何发挥制造大省、消费大省、创新大省的优势,用好这一巨大市场机遇,推动制造业“新”装上阵?


在近日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后,4月10日,广东举办全省推进工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现场会。


会上透露,广东已制定实施《广东省推进工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质增效工作方案》,将从扩能、提质、降本、增效等4个方面提出20条具体措施,届时将省市联动开展超百项具体活动,确保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取得实效。



如何因地制宜?

6地市围绕9个细分行业开展提质升级试点


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设备更新是生产活动周期的重要一环。受机器磨损、技术进步等因素影响,生产设备往往几年就需更新,设备更替带动资本开支,进而产生经济的周期性变化。


我国工业门类齐全,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方案》根据不同行业的发展特点,提出了不同的设备更新方案。既有低效设备的替代,也有高端先进设备及实验检测设备的更新升级。


比如,针对工业母机、农机、工程机械、电动自行车等生产设备整体处于中低水平的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超期服役老旧设备;针对航空、光伏、动力电池、生物发酵等生产设备整体处于中高水平的行业,鼓励企业更新一批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进设备等。


对于工业大省广东来说,如何因地制宜,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在不少企业负责人看来,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呈现出投资规模大、周期长、难度高等特征。高投入且具有一定不确定性的可能,仅靠企业内部判断难度较大。


为此,广东多地已开启设备更新改造项目摸排工作,接下来将开展细分行业提质升级整体解决方案试点,探索细分行业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实现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


具体来说,将组织广州的电力设备、深圳的智能终端、佛山的家用空调、东莞的通信设备和电子元器件、中山的厨房电器和纺织、清远的木质家具和电子专用材料,共6个地市9个行业开展细分行业提质升级试点。


比如,广州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超过1300亿元,拥有发电、智能电网、储能、动力装备等多家行业领先企业。


“我们拟从用能较大的行业中遴选若干个典型企业,以白云电气集团为龙头,联动行业设备供应商提供整体解决方案,通过合同能源管理、设备租赁等机制服务企业技术改造,打造一批示范项目。”广州市工信局副局长黄星耀说。


深圳则实施先进设备更新行动,支持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围绕产品更新换代和工艺提升开展设备更新,推动高端装备产业加快应用高精度高柔性数控机床,支持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加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到2027年,全市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30%。


“2024年至2027年,佛山市预计工业领域设备更新需求近1000亿元,2024年约220亿元。”佛山市工信局副局长李天赠表示,电气机械、金属制品、橡胶和塑料制品、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这五个行业设备更新需求排在前五位。


而在清远,目前已有家具制造业规上工业企业20家,集聚了欧派、志邦、卡诺亚、劳卡等规模较大的定制家居企业,带动建材、家具、家纺等上下游产业链发展。


接下来,清远将围绕“扩大生产能力,减少不合格产品,降低材料、电耗等生产成本,提高单位面积、单位时间产量”等目标,对家具行业开展诊断服务,推动绿色供应链、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协调发展。



如何惠及更多中小企业?

链主牵头引领 带动产业链供应链高效转型


数字化和绿色化,是制造业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期以内发展的两大方向,也是影响制造业整体的发展变革和全球这个竞争优势的两大技术变量。


《方案》特别提到,工业大省大市和重点园区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重点行业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退出、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本质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创新产品加快推广应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高。


对于工业大省广东来说,如何发挥产业优势,带动更多中小企业参与工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广东以设备更新为重点,大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链式改造’,结合2个国家级和14个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建设,支持链主企业发挥牵头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供应链通过设备更新等方式整体高效转型。”广东省工信厅工业技改处副处长姚瑞婷说。


一方面,产业链牵引企业牵头,探索“价值驱动型”转型模式。


针对产业链较为完善、集聚效应明显的行业,广东将支持产业链牵引企业牵头,打造一站式产品解决方案,提升产业链中小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等业务效率。


比如在纺织行业,致景科技构建“全布”工业互联网平台,输出供应链服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数字化解决方案,累计服务织造服装企业超1万家,织机上云数量超70万台,帮助企业增加订单量50%,降低原料采购成本8%。


另一方面,供应链龙头企业牵头,探索“订单牵引型”转型模式。


聚焦电子信息、先进装备、食品医药、轻工材料等重点行业,广东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开展数字化集成应用创新,牵引上下游企业转型,累计培育300多个转型标杆示范。


比如,美的集团打造的“美擎”工业互联网平台,对以美的为链主的家电制造、工业装备、机器人等上下游企业进行协同和赋能,接入工业设备400万台,打造工业APP超1200个、服务企业47万家。



资金从哪里来?

引导更多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设备更新


“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本质上还是市场行为,由企业自主选择。”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工业质量研究部副主任王贵虎说,目前,缺意愿、缺资金、缺政策等成为制约企业开展设备更新的主要原因。


王贵虎建议,加大现有各类资金支持力度,对工业领域高端先进设备、智能制造设备、绿色节能设备、安全生产设备的更新替换予以支持。同时,研究制定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的接续政策,安排专门额度,支持制造业重点领域加大设备更新改造投入。


《方案》也提出,加大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财政支持力度,将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支持范围;加大对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税收优惠支持力度,把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纳入优惠范围。


广东也将进一步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要素保障对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发挥尽可能大的政策支持乘数效应。其中,以加大金融支持为关键点,联合银行开展“技改服务地市行”活动,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设备更新。


会上,一批设备更新企业、政府机构与银行进行了金融合作签约。“我们创新了技改支持贷、设备购置贷等专属技改产品,对符合省‘技改十条’政策规定的贴息、风险补偿的技改项目,贷款金额最高可达项目总投入的80%,同时配套绿色审批、贷款利率优惠等差别化政策,加快项目落地。”中国建设银行中山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朱伟说。


而在全省各地,一系列支持工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政策“大礼包”也将派发。



比如,广州起草了《关于推动工业企业开展大规模技术改造若干措施》,将配套厂房建设、用能设备、配电设备及配套软件纳入技改扶持范围。


佛山计划在2024年到2027年间,每年市级财政投入7.6亿元,牵引更多的金融与社会资本参与,共同支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东莞在2023年到2025年间,统筹不少于30亿元的财政资金,引导和鼓励3000家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中山则提出拿出至少50亿元财政资金,推动企业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抓住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的宝贵机遇,以设备升级增进先进产能,以高品质供给激发全新需求,不断形成更新换代规模效应,广东经济必将在从‘设备更新’到‘焕然一新’的升级中迈向高质量发展。”王贵虎说。


■ 计划


●广州拟从用能较大的行业中遴选若干个典型企业,以白云电气集团为龙头,联动行业设备供应商提供整体解决方案,通过合同能源管理、设备租赁等机制服务企业技术改造,打造一批示范项目。


●深圳将实施先进设备更新行动,支持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围绕产品更新换代和工艺提升开展设备更新,推动高端装备产业加快应用高精度高柔性数控机床,支持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加大工业机器人应用。


●2024年—2027年,佛山市预计工业领域设备更新需求近1000亿元,2024年约220亿元。电气机械、金属制品、橡胶和塑料制品、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这五个行业设备更新需求排在前五位。


●清远将围绕“扩大生产能力、减少不合格产品、降低材料、电耗等生产成本、提高单位面积、单位时间产量”等目标,对家具行业开展诊断服务,推动绿色供应链、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协调发展。


■ 支持


●广州起草《关于推动工业企业开展大规模技术改造若干措施》,将配套厂房建设、用能设备、配电设备及配套软件纳入技改扶持范围。


●佛山计划在2024年到2027年间,每年市级财政投入7.6亿元,引导更多的金融与社会资本参与,共同支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东莞在2023年到2025年间,统筹不少于30亿元的财政资金,引导和鼓励3000家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中山提出,拿出至少50亿元财政资金,推动企业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南方日报记者 昌道励 彭正子

关键词:工业设备更新
浏览量:1430
来 源:南方日报
编辑:清风
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