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56岁的周立功,身边的人都亲切地称他为周工,腰杆笔直健步如飞神采奕奕,丝毫看不出经营企业所带来的重负。他说话声调高亢思路敏捷,带着湖南人特有的机智和直爽。他称现在的好状态都是因为健身,因此把健身推广到公司中。“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所以一定要打造一个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让员工们有很好的体魄和精神状态。”
ZLG立功科技创始人周立功
以前的他可不是这个状态,一边管理企业,一边熬夜写文章,身体状况一度很差。直到身边有人离世,才促使他警醒做出改变。这一改变,不但让他受益颇多,也让整个公司重新焕发了青春。
志存高远
周立功生在湖南农村,父母都在中学当老师,上学时正逢文革末期,整个社会流行读书无用论,所以天天在山上奔跑嬉戏,在学校里打乒乓、打篮球、搞田径,去各个村子里表演节目。他戏称,“真是在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只是书读得很少。”
77年恢复高考,他对高考没有什么概念,”不知道大学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城里是怎么回事,就算恢复高考,自然对读书没有什么渴望。”就这样周立功在1981年高考落榜。
高考失利没有选择复读,周立功进入了技校,入校后同学间的差异刺激了他。他的父母是老师,虽然生活条件不如别人好,但这也激发了他的斗志,促使他开始认真思考未来。
周立功当时非常喜欢看报纸和青年杂志,一次他在报纸上看到了比尔盖茨在微机牛郎星8800上开发了BASIC编辑器。周立功受到了启发,觉得自己也可以做到。
这里就要说回当初,周立功的叔叔是电视台的台长,他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叔叔摆弄无线电,什么二极管、三极管、整流电路都不在话下。上技校的时候,他已经懂得数字电路和开关电路。1982年10月份,周立功自己终于做出了一台相当于牛郎星8800这样的微型计算机,“这可能是当时中国在业余条件下做出的第一台微型计算机。”
回想起这台计算机,他至今难忘,“当时是老师帮着做,但老师只懂原理,帮着找资料,我一本本看原理书,从键盘显示器开始一点点做起来。”周立功的叔叔在电视台带了些徒弟,在文革时候保送上了大学,通过他们周立功搞来了外国的资料和微处理器,比如,6502微处理器,一步步拼装在一起。计算机做出了以后,周立功感觉整个人生都不一样了,“因为美国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这番成绩使他立下了志向,“我多么地渴望有一番令人骄傲的才干,也希望能改变世界的某一个小部分。”周立功从此决定以技术为人生的追求,时至今日这个目标从未改变。
工厂生涯
技校毕业以后,周立功放弃了市里的大单位,选择了县城的化肥厂。“大单位当然好,但是大学生、干部子弟多,势必机会很少,在小厂里就很受重视,所以这步我走对了。”
因为工作出色,周立功很快当了班长和团委书记。领导看到这个年轻人喜欢自学,非常支持他,经常给他报销买书费用。他自己也喜欢钻研,遇工作从不推脱,晚上设备坏了,一般人不愿意去就找他,他从不拒绝,“找我解决问题,我就能学到技术,把学到的理论在实践中去验证,反过来再去解决问题。”
周立功的学习热情被完全激发了,“我把每次解决问题的过程都写成一篇文章,从故障现象到具体解决方法,将共性的、差异化的东西都写进文章里。”他将文章投到杂志,没想到居然发表了,还挣了二十块钱的稿费,后来他每月挣的稿费比工资都高。
有乐趣又有收获,这就是一个正向循环,周立功从此在工作上愈发出色。先是当选地区劳模,后来成为省劳模和全国先进工作者。因为做五小发明,为工厂节约了能源,领导非常重视,周立功还得到了经费支持。他更加努力,经常主动加班,一年一大半的时间都在工作。
那时的他,求知欲很强,到处寻找老师,县城、市里、省里都被他找个遍,最后发展到全国。终于,周立功遇上了一生的伯乐,北航的何立民教授。他给何老师写信求教,何老师热心回复,两人就开始了书信往来。周立功那种真实的求知欲打动了何老师,“我写信表达出的感情,让他觉得是其他学生所没有的。”何老师付出了很大的精力来指导周立功,两人很快就成为了忘年交。而正是有了何老师的指导,周立功以后的人生也将开启新篇章。
辍学创业
周立功一直渴望得到深造,就在1992年机会到来了。国家选拔各地省以上的先进工作者去中国纺织大学(现在的东华大学)学习,周立功很幸运地入选了。他在学校里学习自动化专业。就在此时,ATMEL公司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颗集成了Flash的单片机AT89C51。像一眼定终身一样,在上海市福州路附近的商店看到这颗芯片的周立功,顿时热血沸腾,“我觉得这颗芯片代表了未来单片机的方向,机会来了我要去创业。”
盖茨、扎克伯格这些人都是辍学开始创业的,周立功也是如此。他二话不说就递交了退学报告。机不可失,周立功感到这是未来智能化的起点。经过仔细调研,他发现卖单片机和仿真器的人都不懂技术,而懂技术的人又不愿意下海,这就是属于他的机会,于是周立功东拼西凑了2万块去广州开始自己的事业。
何立民教授建议周立功通过技术带动单片机的销售,于是周立功就自己开发了多款基于单片机的产品。TCL、侨兴等这些现在的巨头,当时都成为他的客户。他的第一个单子是为一个客户做的电子秤提供技术支持,紧接着做了一个银行监控产品的客户,订单数量是1万片,一下就挣了50万元。
第一桶金就这样来了,让周立功更坚定了用技术创造价值的理念。回看当时的创业经历,他一个人站柜台,吃住都在店铺里,因为买了个8000多元的电脑,钱都没剩下多少了,但艰苦奋斗也造就了日后的单片机大王。
顺势而为
一个人最后能否取得成功,除了个人能力,很大程度上在于能不能顺势而为。生意做得红火,周立功自己并不如意,因为原厂的一些销售策略,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支持。事业要更进一步,他需要一个真正的合作伙伴。
对市场上各种产品进行仔细对比后,他发现能把单片机做得最好的都是模拟电路技术很强的公司,当时就有ST和飞利浦(后来分离出NXP)公司。ST做的是自己的内核,飞利浦做的是8051内核,而中国的单片机教学也是以8051为基础的,两者非常契合。但是飞利浦当时对中国市场并不重视,产品定价高,没有样品,连交货也难。
周立功就去找飞利浦商谈,凭借诚恳的态度和扎实的技术功底,终于敲开了合作的大门。这其中有个细节,1999 年5月,飞利浦半导体公司高层邀请周立功去上海洽谈是否有意代理LPC700单片机。出发前5天,周立功才拿到用户手册。为抢时间,他一边写商业计划书,一边与大家翻译用户手册,同时排版和贴图,每天只休息3~5 个小时。第 5 天,当他赶到上海东亚富豪酒店,将整齐的材料放在来自飞利浦公司的2位高管面前时,周立功的激情和速度使大家产生了共鸣。包括吃饭的时间在内,仅仅只洽谈了2 个小时,双方就达成了合作关系。事后他们告诉周立功,就是因为他的专注和与众不同的个性打动了他们。
回顾当年的决策时,周立功讲了个故事:一个业务员去岛上卖鞋,回来后写了个报告,说岛上没人穿鞋,所以无生意可做。“飞利浦就是光脚的,我就是卖鞋的人,他不了解中国市场,我就给飞利浦信息,最后达到双赢。”
与飞利浦建立合作关系后,周立功就开始大展拳脚,把飞利浦当自己的品牌来经营。他深入各行业调研,按行业特点设计解决方案。他抓住市场机会,采用打包销售的模式,不仅提供便宜的专用编程器,还提供免费的中文资料和技术支持。他组织顶尖专家在全国10大城市进行巡讲,吸引上万人参会。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周立功通过坚持,加上模式创新,把飞利浦推上了中国单片机市场的顶峰,也让自己的事业登上新高度。在市场从8位转向32位,由51内核转向ARM内核的大潮中,周立功也顺利站上了潮头。
一般人可能就此打住,但对技术的热爱,促使周立功继续对公司进行技术升级。他的公司从技术方案解决供应商,逐步转型到能独立自主开发软硬件相结合的产品,相继推出了模块、板卡和测试仪器。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产品进行了增值,获得了很好的利润,同时技术积累的经验也用来支持客户。“我们很自然地脱掉了纯产业分销的帽子,变成了一个有技术背景的供应商。”
专业专注
“做企业就像磨豆腐,要经营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是周立功反复打的一个比方,也是他自我反省后的总结。从2007年开始,公司发展非常迅速,“我们开始有点浮躁,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于是周立功决定全面出击,代理的品牌大幅增加,单在嵌入式里面,ARM也做、X86也做。“这就造成了资源的缺乏,人才不够精力不够资金也不够。”很多方向都走不通,最后只能做减法。
这个教训也让周立功明白了作为一个企业家,最重要的是会做取舍。“我们很多失败的方向是被员工绑架出来的,有些优秀人才想干出成绩来,我们爱惜他的才华,就给他单独开辟一个方向,但最后往往失败了。”周立功说,“现在我们就要求所有的人都围绕公司的战略来做,如果不执行就请离开。你再厉害,我们也觉得不合适。”
客观地说,周立功的扩张一直都没有背离自己的核心业务。以单片机为核心,向临近的领域扩张是不变的战略。客户买了单片机,就需要开发工具,周立功就提供开发工具,需要模块就提供模块,需要板卡就提供板卡,做产品还需要测试就提供仪器。整个业务发展逻辑非常明晰,用周立功的话说,就是“围绕核心,把圈圈画大”。
值得一提的是研发测试仪器,特别是高端测试仪器,是周立功领导企业完成的又一次飞跃。他一直对中国在国际仪器领域的集体失语有切肤之痛,当时曾在美国发誓,如果不搞出能够与跨国企业竞争的高端仪器,就绝不再踏入美国半步。但是从立项到仪器发布,10年中遇到的困难,则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如果不是周立功的执着和把控,项目可能早就夭折了。好在付出终有汇报,致远电子的500M带宽示波器和其他高端仪器已领先同行。
宽严相济
周立功在很多单片机从业者心中就是一个偶像,他在全国高校举行的巡回演讲,他撰写的60余本技术专著,都让他拥有众多粉丝。周立功公司的很多员工都是当年的“粉丝”,被他身上的技术光环和人格魅力吸引到公司。致远电子研发副总经理刘英斌就是其中一位,当年他在佛山工作,去周立功网站查找资料,多次交流后被周立功邀入公司。致远电子Z-Lab研究院工程技术总监张波,在西安邮电读书的时候,因老师推荐去周立功网站查资料知道了周工,又因为听了周立功在学校的演讲,毕业后加入了公司。
周立功给予年轻人很多机会,即使犯了错误,他也不轻易去追究。张波讲了一段当年的往事,“在公司的信息管理制度还不完善的时候,有人拿走了公司的研发成果,去外面和别人一起赚钱。因为证据确凿,如果在法律上进行追究,那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周工没有这样做,他还是非常宽容的,没有继续追究。”但在工作细节上,他又非常严格。“周工是技术出身,根本没法跟他打马虎眼。”特别是在公司的技术文档方面,周立功结合自身的经验,定出了严格的规定。“新来的员工写文档,第一次出了问题,会给你指出,要是第二次还出了问题,周工就会认为这个人不行。”
周立功公司的技术文档都有专业的规范,张波称,“我们的文档规范就是电子行业广大中小公司的标准模板,很多公司拿去当范本。” 严格能培养个人的好习惯,要全面发展还需要良好的制度。周立功在公司设立了攀登计划,“销售、市场、PM各个方向,包括工程师,组成很多团队来学习,有高层的领导参与管理培养他们。我们通过攀登计划培养普通的员工,使他们变得更优秀更卓越。”
有了这样的人才培养机制,很多年轻人已经在公司脱颖而出,挑上了大梁。
远大理想
从事嵌入式行业多年后,周立功心中萌发一个很大的梦想:打造一个工业智能物联生态系统。他对整个行业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发现尽管很多电子企业投入巨资,不遗余力地组建庞大的开发团队。当产品开发完成后,从原材料BOM与制造成本角度来看,毛利还算不错。当扣除研发投入和合理的营销成本后,企业的利润所剩无几。
研发成本大多耗费在重复劳动上,上千种MCU、大量的片上外设、众多的外围器件,操作方式不尽相同。由于缺乏平台化的技术,即便相同的外围器件,几乎都要重新编写相应的代码和文档并进行测试,所有的应用软件很难做到完美地复用。
周立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用共性和差异性分析的方法找到了解决之道。他认为,不管是基于何种内核的MCU,也不管是哪家公司的OS,其设计原理是一样,只是实现方法和实体(硬件和程序)不一样,但只要将其共性抽象为统一接口,差异性用特殊的接口应对即可。
因此就诞生了AWorks OS,一个IoT智能物联生态系统。AWorks制定了统一的接口规范,并对各种MCU内置的功能部件与外围器件进行了高度的抽象,因此无论选用的是ARM还是DSP,以高度复用的软件设计原则和只针对接口编程的思想为前提,则应用软件均可实现“一次编程、终生使用、跨平台”,显然AWorks给用户带来的最大价值就是不需要重新发明轮子。
AWorks的开发也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员工一拨又一拨地跳槽,他们当时觉得看不到未来,前后20多个人,只留下一个人坚持到了最后。”周立功不胜感慨,“留下的也是一个有情怀的人,他跟我有共同的理想,希望能改变世界的某一小部分。我们当时就幻想着,未来全世界的客户,如果都用我们的AWorks OS,那将是多么得美妙。”
现在的AWorks已经被国内众多公司采用,真可谓是苦尽甘来,但是没有周立功学者的眼光,企业家的资源,还有执着的个性,AWorks OS也难有今日。
挑战自我
周立功自称小时“五音不全”,普通话说得不好,就不太敢唱歌。后来,他特地找了一位华南师大的老师学习声乐。经过系统训练,他现在已经成为了企业家中的歌唱家。
他通过健身将脂肪降到了很低的比例,半年前他还只能做几个俯卧撑,现在一口气能做30多个。他期望着将来能够学习花样滑冰,还能玩街头健身。他还准备写一本指导工程师如何健身、如何穿着的书。
周立功一生勤读书,现在最爱读的书是《刻意练习》。“我从前没看过这本书,读过后发现,我一直在不自觉地按照这本书上的做法做事。所以只要按照这本书去训练,很多人都能有所作为。”
这就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又能将好奇转化为动力并坚持下来的周工。他把自己的人生总结成三句诗:第一个阶段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指创业初期;第二个阶段是处于低谷的时候,“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现在则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纷扰变化的世界中,周立功和他的团队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人物介绍
周立功,男,生于1964年,著作等身的嵌入式技术专家,广州立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总经理,广东省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广州市半导体行业协会副会长,广州市软件行业协会副会长,曾撰写60余本技术专著。
- 关键词:ZLG立功科技 周立功 单片机
- 浏览量:13343
- 来 源:爱集微
- 编辑:清风
- 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
ZLG立功科技创始人周立功:永远的学习者和开拓者优秀老板|2020-02-13
-
专访迅杰光远CEO阎巍:近红外技术如何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优秀老板|2024-11-29
-
基康仪器袁双红:以高品质监测设备 保障基建项目平稳运行优秀老板|2024-11-28
-
专访博世董事会主席哈通:持续投资、看多未来,博世越来越中国优秀老板|2024-10-18
-
迅芯微董事长兼总经理武锦:国产高端芯片未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优秀老板|2024-07-02
-
华培动力董事长吴怀磊:对产业新格局感到兴奋,我们要做难的事优秀老板|2024-06-12
-
艾睿光电赵芳彦:8微米的骄傲 成就中国红外“芯”新高度优秀老板|2021-06-30
-
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十年匠心打造中国红外“芯”优秀老板|2021-03-23
-
任红军:汉威科技“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布局长三角地区优秀老板|2020-12-08
-
FOTRIC CEO赵纪民:追求极致,做最好的热像产品优秀老板|2020-09-28
-
皖仪科技董事长臧牧:夯自主研发之基 创品质皖仪之魂优秀老板|20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