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发挥计量作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铺路架桥”
发布日期:2025-05-19 16:22
计量筑基 产业腾飞

全国各地发挥计量作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铺路架桥”

浙江:产业计量进入体系化推进

□ 市 闻 本报记者 曹吉根

记者近日从浙江省市场监管局获悉,由该局指导编制的《浙江省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计量体系建设方案(2025年版)》即将发布实施。

该计划聚焦浙江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专用测量装备缺乏、关键参数测量方法缺失、溯源体系不完善等需求,着力构建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计量体系,提供“全产业链、全溯源链、全寿命周期、前瞻性”的计量测试服务,对浙江省船舶与海工装备未来三年产业计量体系建设做出了系统谋划部署,为提升浙江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劲支撑。

根据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的部署,这样的产业计量三年行动计划一共有10余个,涉及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中的绿色石化、磁性材料、生命健康、数字安防、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

近年来,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在提升产业计量能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每年都要实施一批计量质量攻坚项目,推进产业计量体系建设,累计建设无人机等国家和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14个,制定社会公用计量标准3947项,具有校准测量能力7000余项,同时建成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电能表实验室,民用“三表”等18个国家型式评价实验室。

据浙江省市场监管局计量处负责人介绍,此次推出三年行动计划,标志着浙江产业计量进入了体系化推进的新阶段,具有方法实用、任务明确、资源聚合、路径清晰、成果具体的特征,形成产业链上中下游一体推进。

翻阅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计量三年行动计划,一张产业链计量需求图谱直观地展示了三年行动的任务。在行动计划编制过程中,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在充分发挥国家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牵头功能的同时,广泛发动产业相关的行业协会、高校院所和广大企业深度参与,展开全面调查,摸清产业计量需求。

在此基础上,行动计划以清单的方式,逐一列明解决问题所需要配置的人才资源、装备资源,配置时间,目标任务完成时间,需要取得的具体成果等。

清单列明的任务包含了筹建国家/省级计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批筹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发布船舶与海工领域标准体系,提升计量标准等能力资质,服务产业规模等19个方面的内容。清单明确了实施计划的33个重点创新载体,这些载体的依托单位包括浙江省质量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等在产业具有影响力的机构和企业。

在做好产业计量工作的同时,浙江省市场监管局还积极探索电动汽车公用充电桩计量智慧监管改革和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计量审查试点,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北京:持续提升计量创新能力

□ 本报记者 徐建华

国家石墨烯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北京)自主研发石墨烯相关测量装置和标准样品,助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墨烯材料产业体系;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承担多项国家和市场监管总局科技项目,拓展计量校准能力22项……

近一段时间以来,在京的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积极开展计量科技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这背后,是北京市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北京市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实施方案》,高效推动计量工作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

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优势特色产业计量技术需求,北京市针对性开展计量测试能力攻关及服务工作,助力推动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智能、远程、在线测量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与此同时,北京市高质量建设国家计量数据建设应用基地(汽车自动驾驶),根据自动驾驶数据分类分级结果搭建数据安全监测系统,实现自动化数据资产盘点和实时安全监测。该市20个案例获评计量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全国优秀案例、典型案例,数量居全国之首。

在持续提升计量创新能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北京市持续加强能源计量和碳计量工作,服务首都绿色发展。2024年,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加强能源计量、碳计量工作,推动开展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重点工作,联合发改、环保部门出台重点工作任务,实施碳排放计量能力建设指导目录,助力企业节能降碳。

此外,北京市持续开展“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等活动,共帮扶中小企业5006家,开展计量培训7852人次。发布科技成果概念验证实施规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发布50项地方计量规范,填补仪器检定校准技术空白。

安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三样”聚势赋能

□ 张明天 本报记者 李 辉

近年来,安徽省充分发挥计量基础支撑作用,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提供“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前瞻性”的计量测试服务,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聚势赋能。

安徽省围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三样”(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新型储能)产业,规划建设了一批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目前,安徽省共投入5500万元用于基础建设和提升能力,建设产业计量测试中心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涉及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生物医药、轨道交通、半导体、环境监测仪器等产业。此外,该省正在申报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语音、轨道交通轮轴、量子精密测量4家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先进测量实验室。

在平台和联盟发展方面,安徽省推进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省市场监管局、安徽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四方计量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落实落细,搭建产业计量科研平台,加强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应用、资源共享等方面合作。2024年,安徽省在全国产业计量“揭榜挂帅”活动中,计量供需对接33项,位居全国第二。1个案例入选全国“计量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优秀案例。目前,全省成立产业计量测试联盟4个、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5个,8家单位入选首批全国产业计量测试联盟成员名单。

安徽省进一步提升产业计量科研能力和水平,将量值传递逐渐前伸延展到产品的研发、设计、试验、生产和使用的全过程。开展产业关键参数计量测试技术研究、专用测试设备研制及测试方法和技术规范制定,提升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参数测试能力。近年来,安徽省各产业计量中心突破产业关键计量技术28项,研发产业专用测量设备32台/套,研发计量标准装置7台/套;为打造产业计量服务新模式,梳理摸排产业计量需求661个,已解决526个,解决率79.6%;制定计量技术规范130个、发明专利36项、实用新型专利59项、软件著作权22项,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技术规范或标准26项、行业技术规范或标准12项,帮助企业解决具体难题案例112个,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超过1.3亿元。

安徽省还进一步巩固长三角计量一体化发展暨结对帮扶皖北8市产业计量建设工作成果,建立沪苏浙结对帮扶皖北8市筹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机制,促进计量测试服务与皖北重点产业深度融合,推进皖北地区加快发展。

同时,安徽市场监管部门与全国产业计量测试联盟创新帮建机制,与国家级科研院所确定研究课题23个。

内蒙古:构建全链条碳计量体系

□ 李 艳 穆少波

“目前,我们在全力以赴解决碳计量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可信、可溯源的关键共性问题,以提供定制化计量体系建设。”5月中旬,国家碳计量中心(内蒙古)的技术攻关团队正在内蒙古能源发电投资集团某电厂的现场施工,加紧开展国产碳排放在线监测设备安装与核算法比对研究。

自2022年5月获批筹建全国首家碳计量中心以来,国家碳计量中心(内蒙古)以“快建、建好”为行动准则,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首发优势,经过近3年的拔节生长,陆续在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基础、前沿和应用计量技术研究,碳计量数字化监测平台建设,标准制修订等多方面持续发力。去年12月,该中心首次牵头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撑碳交易数据质量提升的NQI协同创新及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通过立项,目前正在围绕提升碳交易和碳足迹数据可靠性,解决碳数据实现精准计量、等效一致的重大科学问题;通过计量、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4个要素的关键技术研究应用,构建具备现实应用价值的从测量到溯源、从验证到认可的闭环数据保障体系,服务我国碳交易市场和产品碳足迹管理,提高国际认可度,助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

国家碳计量中心(内蒙古)立足区域特色,率先突破碳计量领域理论研究空白、技术瓶颈与标准缺失难题,构建起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数据监测、产业服务的全链条碳计量体系,形成碳计量体系建设“内蒙古答卷”。该中心参与编制市场监管总局《碳计量监督管理办法》,推动地方经验上升为国家标准。参编国家标准16项,牵头地方标准43项、团体标准8项,发布全国首个省级《零碳产业园区计量评价规范》,为内蒙古自治区零碳产业园等提供标准化工具,引领低碳园区建设新风向。

据悉,2024年底建成的中心实验室,检测能力覆盖煤质工业分析、元素检测等50余项关键参数,累计完成74批次重点排放单位煤样品飞行检查任务。该中心建成“碳达峰碳中和在线监测系统”,已初步实现部分行业碳排放数据的高效整合与精准监测,实时采集试点企业碳排放数据,量化每个基础数据不确定度。作为市场监管总局批复在内蒙古开展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的重要载体,监测系统通过基础数据收集和整合碳足迹核算模型,为建立统一的碳标识认证体系提供了技术基础,助力企业提升低碳产品竞争力。

围绕“完善量值溯源体系、数字化发展、重点行业突破、科研创新驱动、开放协同共享”的路径,该中心还陆续形成《行业生产企业碳排放计量量值溯源体系建设指南》《行业领域碳排放(碳汇)量计量监测实施方案》等系列成果,以创新驱动抢占碳计量科技制高点,助力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陕西:解决测量难题筑牢航空发展基石

□ 张 亮

陕西省是航空产业大省。庞然大物的航空器研发与制造,离不开高精尖设备与技术的支持。近年来,陕西省市场监管局在“精”上做文章,持续加强政策引导、不断优化服务,为陕西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计量力量。

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西飞”)主要从事大中型飞机整机及航空零部件等航空产品的研制、批产,目前承担了包括C919在内的国内外大中型民用飞机机体部件设计、制造、配套与服务。该公司在大量实践中发现,飞机大型结构件刚性差、装配定位精度高、交付前后由于变形产生的测量数据不一致等因素,是造成飞机零部件制造和装配协调困难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飞机装配是整个飞机制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劳动量占比50%以上,是决定飞机质量的关键工艺流程。在飞机装配制造过程中,存在大量长度超过6米的复材零件、机加零件以及飞机装配组件。为了提高装配精度,现代飞机装配已有多种高精度的大尺寸数字化测量技术手段,通常采用激光跟踪仪、激光雷达等测量设备对零件几何特征进行在线检测。

但激光跟踪测量系统无法实现对待测目标的快速扫描测量,且测量中存在盲区,会因为遮挡而断光。同时,其测量过程须借助反射镜等靶标,为接触式测量,对于人力难以达到的测量点,操作存在不便,单独使用时测量过程比较繁琐,效率较低,不能满足高效率的测量要求。激光雷达测量系统由于单点测量精度较低,难以完成高精度零件、工装的检测任务,目前只能应用于低精度的大尺寸扫描工作中。

实践证明,单独使用某一种测量系统或只是简单的组合,很难适应飞机大尺寸零件、工装以及大部件数字化装配对接的高精度要求。为解决这个难题,中航西飞提出开展大尺寸部件多系统组网测量及校准技术研究。

陕西省市场监管局计量处得知后,迅速组织专家团队与中航西飞对接,多频次、多场景调研、论证。经过不懈努力,中航西飞研究建立了大尺寸测长标准系统、数据融合标准器组和高精度控制场等标准装置,解决了多系统组网测量的校准难题。同时开发了相关测量规划系统及应用程序,实现多系统组网测量路径规划,理论数据自动提取、测量过程模拟仿真验证、部件快速测量,以及自动评价,提高了大尺寸部件的测量效率。以典型大部件为对象,验证了多系统组网测量校准方法和测量技术,最终解决了飞机装配过程中大部件的高精度测量问题。

据了解,经陕西省市场监管局推荐,中航西飞的“大尺寸部件多系统组网测量及校准技术研究”,成功入选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计量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典型案例。

全国各地发挥计量作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铺路架桥”

江苏省苏州市计量测试院纳米计量科研人员在实验室测量荧光微球。 王云祥 摄
关键词:产业计量 碳计量 计量技术
浏览量:8
来 源:中国质量报
编辑:Jane
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