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引擎” 向“新”而行 江苏苏州计量技术综合能力水平全国领先
发布日期:2024-12-04 09:53

□ 葛 芝 本报记者 蔡美萍


在推进质量强市建设过程中,江苏省苏州市高度重视计量工作。根据国家、江苏省计量发展相关规划,苏州市政府印发实施《关于深入推进计量工作的实施意见》,苏州市计量事业不断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效,计量技术综合能力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截至目前,苏州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095项,制修订国家计量技术规范15项、地方计量技术规范42项,数量均居全省前列,计量技术综合能力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夯实技术基础 健全计量服务体系


今年7月,由苏州市计量测试院作为秘书处单位牵头组建的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在苏州成立。今年年初,该院还获批筹建江苏省首批计量数据建设应用基地(碳排放),通过基地的建设,开展计量数据资源整合、归集整理、挖掘利用和规范管理,进一步推动形成计量数据赋能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


这些都是苏州持续加强计量技术能力建设的新成果。围绕江苏省“1650”和苏州市“1030”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求,苏州市不断加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的培育和建设。国家空气净化产品及气体检测仪器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江苏)等3个国家级实验室高效运行,江苏省冷链物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4个省级实验室相继建成;苏州市生物医药设备验证技术公共服务平台、苏州市数字通信类仪器计量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等一批计量公共服务平台完成搭建,苏州计量技术综合能力水平多年位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


依托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平台载体的支撑,苏州制定了《显示屏闪烁率测定仪校准规范》等36项产业紧缺的校准规范及测试方法,研制了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计量标准装置和检测设备。显示器闪烁率校准装置、超高精度微纳米几何量计量装置等20多个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


精准创新施“测” 赋能产业发展升级


生物医药是苏州市重点发展产业。依托苏州市计量测试院建成的江苏省纳米材料及微纳加工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积极参与NQI项目“纳米几何特征参量计量标准器研究及应用示范”的研究,在江苏省内率先建立纳米计量领域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实现微球粒径关键参数的准确测量及溯源,统一微球产品评价方法,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助力行业龙头企业苏州纳微科技产品在国外顺利投产,产业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同样前景广阔的,还有新型显示产业。它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产业,也是承载5G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元宇宙等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各种光学测量仪器在新型显示产业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均具有重要应用。为了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仪器溯源难题,国家平板显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苏州)开展科研攻关,研制出便携式积分球标准光源和LED、OLED系列标准显示器等在线计量校准设备,为龙腾光电等显示器龙头企业的一批光学测量仪器进行现场在线校准,大大降低了因仪器送检对企业研发、生产造成的影响。


聚焦特色领域 做优产业集群


江苏是仪器仪表生产大省,产业整体规模和综合实力居全国领先地位。今年8月,苏州高新区获批成为全市首个江苏省仪器仪表产业园。目前,苏州高新区聚集了仪器仪表类相关企业约250家,2023年产值合计约240亿元,产业规模位居国内同类仪器仪表产业集聚区前列,在仪器仪表制造业多个细分领域表现突出。当地市场监管部门通过提供技术支撑、品牌提升等智慧赋能,在产业园内重点培育一批成熟的链主企业,进一步推动行业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链主企业、全球性电子测量仪器公司普源精电从事通用电子测量的前沿技术开发与突破,客户覆盖全球超过90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普源精电申报的“亚稳态检测装置和方法、ADC电路”项目,获得中国专利领域最高荣誉——中国专利金奖,成为该届苏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新技术企业。为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市、区两级市场监管部门组建服务团队进行指导、搭建渠道,推动普源精电入选江苏省“筑峰强链”精密仪表产业骨干企业,组织开展产业体系协同攻关项目,推动普源精电不断推出高质量成果。


产业园内另一家龙头企业天准科技是中国科创板为数不多的仪器仪表行业上市公司,主要面向工业计量、消费电子、半导体、光伏、新能源汽车等精密制造领域,提供视觉测量、检测、制程等高端装备产品,为全球大批中高端工业客户提供服务,主持及参与制定8项国家标准和国家校准规范。通过政企联合推动,该公司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牵头单位、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荣誉,并持续在行业内发挥标杆引领作用。


关键词:苏州计量 仪器仪表
浏览量:68
来 源:中国质量报
编辑:清风
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