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汽车报 王璞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迫在眉睫,减碳脱碳之风吹遍世界。身为负责任的大国,4年前,中国作出了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眼下,绿色、低碳、可持续,也正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迈上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鲜明底色。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中国汽车节能降碳任重道远。不可否认,汽车在全生命周期内“含绿量”的高与低,是衡量一款产品、一个品牌、一家企业甚至整个汽车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关键指标。尤其是在当下,全球碳博弈持续升级、汽车业“碳壁垒”日益高筑,锻造更强的低碳竞争力,是中国汽车深度参与全球化的必修课。而无论是积极践行“双碳”战略,全面推进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还是从容应对全球碳博弈升级,提升中国汽车低碳竞争力,都对碳排放管理相关政策标准和测评体系的建立与持续完善提出了更高要求。
7月1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汽车测评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中汽测评”)发布的C-GCAP(中国绿色汽车评价规程)2024版正式实施。C-GCAP聚焦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性能的测试与评价,为构筑中国汽车低碳竞争力贡献专业、权威的测评之力。
以碳之名 布局前瞻
铺就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绿色之路
实现“双碳”战略,需要打造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从体制机制到管理流程的高效闭环。
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工作目标和实现路径,强化任务分工和政策协同,提出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旨在加快建立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增进碳足迹工作国际交流互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双碳”战略实现。
中国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降碳措施的实施对于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抢占全球技术和产业竞争的高地,形成新的产业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绿色动能。实现低碳绿色发展并非一日之功,也绝非是某家或某几家企业单凭一己之力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政府、行业机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通力合作,持续完善汽车行业减排降碳相关政策、标准和管理体系。
作为行业独立、公正、第三方机构,中汽中心“以碳之名,布局前瞻”,在助力行业低碳绿色发展方面持续深耕。多年来,中汽中心围绕汽车“双碳”路径、智库建设、标准法规以及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等重点领域,建立联合研究或工作的协调机制,发挥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联动效能,全力支撑我国汽车产业低碳高质量发展。不仅如此,在助力汽车产业低碳发展的过程中,中汽中心立足“产融新视角,碳索新路径,释放新动能”的创新理念,将碳足迹数字技术有机融合于汽车价值链、信息链、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及管理链,建立中国汽车产业链碳排放数据采集及公示平台,探索数字经济技术在碳排放领域的应用场景与运营模式,释放汽车产业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在多年的积累、创新和探索中,从汽车行业碳排放标准体系的搭建,到碳足迹管理的探索;从汽车碳核算方法的创新,到碳核算数据的积累;从搭建“中国独创”的汽车产业链碳公示平台,到中国汽车碳足迹数据积极尝试与全球互通互认,从联合其他行业机构研究并发布中国汽车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到助力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降碳……在汽车行业减排降碳领域,中汽中心做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创新成果,成为推进中国汽车产业低碳工作前行的先驱,在全面助力汽车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彰显“国家队”的责任与担当。
在测评领域,早在2012年中汽中心就筹备研究C-ECAP(中国生态汽车评价规程),以超前的视野和格局,从全生命周期维度搭建汽车节能环保性能评价体系,并从2015年开展测试评价,开创了国内汽车含“绿”量测试评价的先河。从最初的C-ECAP、EV-TEST(电动汽车测评)、CCRT(中国汽车消费者研究与评价规程)到如今的C-GCAP(中国绿色汽车评价规程)2024新版规程的发布,中汽测评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推陈出新,围绕车辆的健康、能效和低碳性能打造了逐步完善的绿色测评体系,助力汽车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凭专业测评之力
提升汽车全生命周期“含绿量”
绿色是新质生产力的底色,低碳是高质量发展的内核。
聚焦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节能降碳,新质生产力激发的新动能也一定是绿色的、可持续的。
面对汽车产业的百年变革与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面对全球竞争的日趋激烈和“碳壁垒”的日益高筑,中国汽车产业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目前中国汽车产业的碳排放水平究竟如何?中国汽车的含“绿”量到底高不高?行业整体的低碳竞争力强不强?我们需要知己知彼,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同时补齐短板,全面锻造中国汽车全产业链的低碳竞争力。
中汽测评C-GCAP围绕车辆绿色性能开展测评,以中汽中心在汽车降碳领域多年深耕积累的成果为依托,将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性能,通过专业、权威、客观、可量化的测评体系得以呈现,以“汽车测评国家队”的担当,努力践行“为国而测,为民而测”的央企使命,为中国汽车产业打造低碳竞争力提供有力参考。
谈及多年来在汽车绿色低碳测评领域的实践,中汽测评主任李向荣表示:“从2016年到2024年,中汽测评开展的汽车绿色性能测评已累计发布181款车型结果,其中包含燃油车120款,纯电动车61款,对推动燃油车多场景油耗优化,促进纯电动汽车能效全面提升,以及提升车辆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行业关注度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数据显示,自2018年起,全行业燃油车油耗逐年下降,2024年较2018年综合油耗下降约16.3%,能效提升效果明显;自2017年起,纯电动汽车常温电耗呈逐年下降趋势,2024年较2017年常温电耗平均降低22.2%;与此同时,低碳作为国家和政府提倡的引导性内容,测评以鼓励为主,致力于提升车企对低碳性能的重视程度,C-GCAP测评车型低碳成绩逐年向好,五星比例逐年提升,从这个角度看,绿色汽车测评体系的日渐完善对推动行业汽车产品绿色设计和低碳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为了进一步提升汽车全生命周期的“含绿量”,7月1日正式实施C-GCAP 2024版规程。C-GCAP 2024版评价规程从健康、能效和低碳三个维度对车辆的绿色性能开展测评,既考虑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可感知的车内环境、电磁、能耗、充电等指标,又考虑政府关切、国家号召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方向——碳排放。在测评内容上,综合考虑不同动力类型、不同用户习惯的影响,差异化评价场景和评价指标,在有限的体系内实现指标的充分精简和优化,呈现用户和行业最关注的内容。
未来,C-GCAP将如何持续助力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含绿量”的提升?对此,李向荣透露,中汽测评将继续依托中汽中心在汽车减排降碳领域积累的研究和创新优势,联动相关部门进一步优化碳排放评价,除了继续优化车型碳足迹指标之外,还规划了低碳材料应用、动力电池可持续性、供应链尽职调查等方面的内容,逐步从单纯的整车产品评价向汽车供应链、企业降碳措施有效性等方向转变,更加关注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维度,客观评价企业的可持续行为。比如,低碳材料应用评价企业在低碳设计、低碳选材、减碳效果评估等行为;动力电池可持续评价企业在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动力电池碳足迹、再生材料使用等指标方面的工作;供应链尽职调查则主要考查企业对可持续供应链的治理措施与方案。
践行汽车测评“国家队”使命
打造中国汽车低碳竞争力
近年来,从欧盟新电池法的实施,到多国纷纷出台的汽车产品碳排放信息公示规则,再到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落地,无不预示着全球汽车业碳博弈持续升级。而在全球碳博弈中打造中国汽车的低碳竞争力,必须完善汽车行业碳排放管理,其中构建更加科学的汽车低碳绿色测评体系是重要一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关注汽车绿色性能测评的国家,中汽中心也是中国最早开展汽车绿色性能测评研究的专业机构。对中汽测评而言,树立中国低碳汽车测评体系的“绿色招牌”责无旁贷。
值得注意的是,在为国内行业企业提供测评体系和方案的同时,通过国际协同的方式,中汽测评也在为全球汽车绿色测评体系的不断完善贡献着行之有效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023年中汽测评组建中汽测评国际专家委员会(CATC-ITEC)展开低碳测评国际交流,至今与10余家国际车企建立了绿色技术研究工作组。与此同时,中汽测评充分利用C-NCAP与全球各NCAP组织的协调机制,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NCAP绿色评价机构开展碳排放核算边界条件、材料因子、核算方法等相关内容的交流与协同,积极寻求行业和技术层面的共识。
展望未来,中汽测评将继续践行绿色低碳汽车测评体系创领者和汽车测评“国家队”的使命与担当,持续深化碳排放测评技术研究、规程升级和国际协同工作。
在技术研究方面,持续深化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研究,为汽车低碳测评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在规程升级方面,在C-GCAP技术路线图中,持续组织行业、企业力量,优化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测评方法,并创新引入电池循环寿命、低碳循环材料应用等指标,积极打造全球领先的汽车低碳测评体系;在国际协同方面,将持续运营好NCAP协调机制、CATC-ITEC等渠道,深入开展全球汽车产业低碳技术、绿色测评等共性技术研究,持续推进测评规程体系的全球交流与协同,主动搭建全球汽车绿色测评技术标准协同平台,推进相关标准体系的全球互通互认,增强中国在汽车绿色发展和全生命周期减碳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中国汽车低碳竞争力。以更完善、更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的测评标准体系,引导产业端、消费端树立绿色低碳生产观和消费观,带动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降碳,以更强的低碳竞争力,助力中国汽车产业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汽车更加从容自信地走向世界。
- 关键词:测评 中国汽车 低碳
- 浏览量:882
- 来 源:中国汽车报
- 编辑:清风
- 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
“看”得更准,造得更精 计量科学引领产业科技创新计量认证|2024-11-11
-
2家机构在新三板挂牌,CTI华测检测等4家机构发起投资并购行业动态|2024-11-11
-
“看”得更准 造得更精 计量科学引领产业科技创新计量认证|2024-11-05
-
首次拥有!我国首批高端仪器装备计量测评装置研制成功行业动态|2024-11-01
-
智能制造核心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EC/TC65全会成功召开行业动态|2024-09-24
-
着力提升计量服务产业能力——全国计量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座谈会召开计量认证|2024-09-19
-
一线工程师测评 | 胜利VC 17型数字万用表使用评测热点头条|2024-08-29
-
深圳将建设智能驾驶全国示范区 全市已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道路944公里行业动态|2024-08-08
-
信息通信测试仪器仪表专业委员会成功举办第二届信息通信仪器仪表产业技术峰会行业动态|2024-08-05
-
深耕绿色测评 构筑中国汽车低碳竞争力行业动态|202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