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率83%,营收净利双增长,这家传感器公司怎样布局?
发布日期:2024-03-07 16:58

3月5日,芯动联科发布业绩报告称,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7亿元,同比增长39.77%;净利润1.65亿元,同比增长41.84%;扣非净利润1.43亿元,同比增长33.50%。



关于业绩大幅度增长,芯动联科称,公司产品经下游用户陆续验证导入,报告期内进入试产及量产阶段的项目逐渐增加,公司销售收入放量增长。


作为Fabless模式芯片设计企业,芯动联科不直接从事芯片的生产和加工,而是专注于高性能硅基MEMS惯性传感器的研发、测试与销售,现已涵盖MEMS惯性传感器芯片设计、MEMS工艺方案开发、封装与测试等主要环节,并应用于产品量产。


两大高毛利的拳头产品表现如何?


2023年6月30日,芯动联科成功上市,发行价为26.74元/股,发行数量为5521万股,募资总额为14.76亿元。


据其招股书内容,截止2022年12月31日,芯动联科在2020年、2021年、2022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09亿元、1.66亿元和2.27亿元,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88.25%、85.47%和85.97%。


2023年,芯动联科毛利率为83.01%,其中唯一Q1毛利率跌至75%,Q2、Q3、Q4皆保持在85%左右,相比上市之前,起伏不大,其核心在于芯动联科的两类硬件产品为其带来了稳定的营业收入和高利润保证。


作为芯动联科的拳头产品,高性能MEMS惯性传感器主要包括MEMS陀螺仪和MEMS加速度计,均包含一颗MEMS芯片和一颗ASIC芯片。


2023年,芯动联科惯性传感器生产量为122,441只,销售量为121949只,库存量为829只。


作用在2023年的营收构成中,MEMS陀螺仪、惯性传感器模组增长较快,分别增长了42.37%、128.59%。


2023年芯动联科主营业务情况


此前,在芯动联科的招股书及问询回复中,笔者获得了更多关于这类产品成本、单价、销量的信息:


陀螺仪20L系列销售单价、单位成本和销量情况


陀螺仪33系列销售单价、单位成本和销量情况


陀螺仪32系列销售单价、单位成本和销量情况


加速度计35系列的销售单价、单位成本和销量情况


从上表便可知,售价在成本的4-15倍之间的陀螺仪和加速度计成为芯动联科2023年营收净利双增长的基础。


陀螺仪和加速度计可实现物体运动姿态和运动轨迹的感知,是惯性系统的基础核心器件,而MEMS惯性传感器又因小型化、高集成、低成本的优势,成为现代惯性传感器的重要发展方向。


不同于其他MEMS惯性传感器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领域,高性能MEMS惯性传感器主要适用于高端工业、无人系统、高可靠等应用领域,此前火爆的人形机器人赛道也是其正在拓展的应用方向之一。


根据Yole统计的数据,2021年全世界高性能MEMS惯性传感器市场规模约71,000万美元(含 MEMS惯性传感器系统)约45.22亿元人民币,世界MEMS惯性产品销售额集中在Honeywell、ADI 等行业巨头手中,市场份额前三的公司合计占有 50%以上的份额。


根据销售额情况,芯动联科在全世界高性能 MEMS 惯性传感器市场的占有率约为3.67%,具有一定的行业地位,但仍处于快速发展期。


目前,芯动联科产品主要应用于惯性系统,并最终形成适用特定场景的终端产品,为用户实现导航定位、姿态感知、状态监测、平台稳定等多项应用功能。公司直接客户及最终客户主要为高端工业、无人系统及高可靠领域的各大科研院所和央企集团。


持续强化研发


作为芯片设计企业,芯动联科保持着较高的研发投入。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为8019.79万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43.85%,占收入比重为25.29%。2023年研发人员人数为78人,较 2022 年末研发人员数量增长 56%。


截至2023年12月31日,芯动联科已取得发明专利23 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3个,在 MEMS 惯性传感器领域已形成自主的专利体系和技术闭环。


以下为芯动联科在研项目情况:



推进车规级IMU尽快量产


对于2024年的规划,芯动联科指出,随着公司的发展,一方面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现有产品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的产品性质,另一方面不断拓宽公司研发产品的种类,在研项目涵盖压力传感器、车规级适用于L3+自动驾驶的高性能MEMSIMU、汽车级功能安全6轴MEMSIMU,并推进公司研发项目尽快量产。

关键词:芯动联科 MEMS 传感器
浏览量:9377
来 源:芯传感
编辑:白芷
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