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访嘉宾简介
本次被访嘉宾来自于联盟会员单位:常州同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同惠电子)创始人赵浩华董事长。赵浩华董事长本硕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毕业后分配至常州电子仪器厂,任分管技术研发的副所长。后于1993年离职创业,1994年联合7位小伙伴在常州正式创立同惠电子,30年如一日默默地专注于电子测量仪器行业。赵浩华董事长既拥有扎实的技术产业背景,又具有丰富的创业及管理经验。欢迎您与我们一起倾听赵浩华董事长对仪器仪表行业的科普、洞见和同惠团队的创业故事。
求是缘:作为一位资深的测量仪器产业专家,您能否为我们详细地科普一下高端测量仪器所覆盖的产品类型、应用场景范围和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发展史?
赵浩华:在我们行业内,测量仪器还有另一个名字:仪器仪表。仪器仪表(英文:Instruments)是用于检查、测量、控制、分析、计算和显示被测对象的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电参数、几何量及其运动状况的器具或装置。仪器仪表行业包括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电工仪器仪表、光学仪器、实验室仪器、分析仪器、试验机、工业用仪表、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等20个小专业。作为计量测试的手段,仪器仪表是提升我国计量测试水平最重要的环节。
仪器仪表广泛用于半导体、钢铁、石油、化工、航空航天、汽车等各行各业,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关键和核心,同时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
在电学领域,电子测量仪器用测量电子信号的手段来检测电压、电流、频率、阻抗等电学参数实现测量目的。电学测量方法和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众多应用场景,如新型元器件、半导体芯片、材料、通讯等均需借助各种中高端测量仪器的深度参与,方能确保研发和生产产品符合行业质量技术标准。
正如钱学森先生指出:新技术革命的关键技术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由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三部分组成。而测量技术则是关键和基础。早在建国初期,电子测量仪器即被国家列入首批发展的重点行业之一。细数我国电子测量仪器产业发展史,大致经历三个发展历程:国营主导阶段,民营活跃阶段,百花齐放阶段。
第一阶段,国营主导规模阶段。上世纪50至80年代,国内多个城市如上海、重庆、北京、常州、天津等地均有国有电子测量仪器企业布局,数量多达上百家。同时,我国在70年代末开始积极引入外资及技术资源进入中国。我国陆续引进了HP(以及此后由惠普分立成立的安捷伦)、是德、泰克等一批先进企业,通过合资、技术引进等方式落户中国。
“国营主导+引入外资”双管齐下。在第一阶段,我国初步完成了相对完善的电子测量仪器研发、生产制造体系搭建。为我国的科研、信息技术以及众多生产制造领域提供了测量工具。
第二阶段,民营活跃阶段。90年代至本世纪初,经过20-30年的产业汰弱换强,国营主导的电子测量仪器企业因技术发展缓慢、生产管理能力落后,日渐式微、黯然退场。硕果仅存的国家队代表来自CETC某团队,依然活跃于电子测量仪器行业。
而原来作为“配角”的数十家民营电子测量仪器企业如雨后春笋显露于行业中,为国产仪器仪表产业增添了一抹亮色。
第三阶段,百花齐放阶段时代。2003年至今,受益于国家对电子测量仪器行业的扶持,电子测量仪器企业得到了金融资本的关注,更多的资金进入电子测量仪器行业,进一步推动仪器仪表行业往前发展,国营、外资、民营的电子测量仪器企业同场竞争角力,呈现“百花齐放”之多元化发展格局。
对于一个行业或国家而言,技术进步必须依赖检测手段支撑。任何一个高精密行业如果没有中高端测量仪器参与,是很难做起来的。于半导体行业、于通信行业、于新能源行业均如此。
求是缘:您认为中高端测量仪器的核心难点体现在哪些方面,掣肘我国中高端测量仪器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解决的路径在哪里?
赵浩华:制约我国中高端测量仪器发展的因素涉及到多个方面:
第一,我们缺乏测量测试所依赖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测量仪器依赖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多来自西方,我国接触前沿科技比较晚,在理论及技术沉淀方面落后于欧美巨头。比如电学方向的阻抗测试理论和方法,就需要我们有人愿意长期努力钻研,持续去探索、实践和完善。
第二,我们缺乏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产品迭代过程。对于测量仪器产品,每一个技术节点的爬坡很困难,没有长期积累很难实现真正高水平的突破。我们同惠电子团队从创立开始就以做好阻抗测试为首要目标,我们在阻抗行业坚守了30年。30年前阻抗频率是10KHz,惠普(现为是德)当时是40MHz,经过30年的逐步迭代,我们现在爬坡到130MHz(当前是德产品为120MHz)。
第三,核心元器件、零部件的禁运。在测量仪器与设备领域,核心元器件、模块可分为通用和专用两类。通用型的元器件零部件相对容易采购到,但专用和高端的元器件零部件,如高端混频器、ASIC电路、高速高分辨率ADC/DAC等是欧美仪器巨头自研自用或禁运状态,无法直接采购。
第四,高端专业人才的缺乏。缺乏可从两个方面来解读:一是人才不愿意进来,二是进来也不能坚守下来。传统的电子仪器行业市场规模较小,且又要覆盖各个细分应用场景。即便是全球最大巨头是德的业绩大约是50亿美金/年。大企业不愿意投入参与,小企业又做不来。
分析上述四点导致国产测量仪器发展缓慢的因素,下面我以业内人士的视角来分享几点解决思路。
中国的电子测量仪器行业的发展,首先需要产业人长期的坚守和执着的态度。只有长期坚守,聚焦主业才能做出点花头(成绩)来。其次,我们要能基于技术的积累和创新来做应用领域的拓展。比如基于阻抗测试可逐渐拓展到网络/开关变压器测试、半导体功率器件CV测试、新能源动力电池内阻测试、生物阻抗测试等领域。
最后,无论是对于同惠电子还是测量仪器行业来说,要想进一步发展,要坚持“内生成长+外延发展”并举。我们要紧密关注行业的前沿技术、产业发展趋势,有计划地促进行业内的融合发展。
求是缘:近几年日趋复杂的产业环境变动,将会如何影响国产测量仪器领域的发展?截止目前,国产同业已经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
赵浩华:自2018年我国高科技产业遭遇外部不合理的打压,原来中高端仪器仪表的最大需求应用方:高校、企业和军工国防已难以购买国外先进高端的测量仪器;也因此,国产仪器仪表在上述几个领域逐渐获得导入和采购机会,国产测量方案得以顺利走入国内的中高端应用场景。同时,因为极具性价比的国产产品方案和优质的客户服务口碑,国产仪器也已广泛得到部分外资企业的采用。
电子测量仪器不仅需要下游客户的试用验证机会,更需要团队长期的技术沉淀和产品迭代。当我们的技术积累取得一个突破后,我们就能揭开一层新的天花板,然后我们就得以进入一个新的蓝海市场。
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以近几年同惠团队在产品技术指标和新市场拓展方面取得的部分突破,来让大家初步了解国产同业取得的进展:
首先是在核心零部件方向,我们同惠已经完全突破精密源表、核心阻抗、高速脉冲测试等技术壁垒,拥有完全自主开发的源表、阻抗和高速脉冲等技术。
其次,在元器件阻抗测试方面,我们团队已经实现了130MHz的精密阻抗测试,实现对国际主流产品的超越。
在微弱信号测量方向,微弱电流分辨率可以做到0.01飞安,基本接近电子电流的物理极限。
在半导体测量方向,我们在国内首次推出了30A/200ns的脉冲电流电压测试产品,应用于第三代半导体器件的PIV特性分析,我们还将推出国产的高性能半导体参数分析仪,可以覆盖单管、模块和芯片的多功能精准测量。既可以满足微电子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需求,也可应用于半导体芯片制造产线的量产测试需求。
在电力电子方向,我们聚集电源负载、高压、大电流等应用场景,如在新能源市场推出多点线束与焊接微电阻测试;在电池领域,围绕动力电池提供精准的测量方案。
求是缘: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同惠电子的产品线已经涵盖了元器件参数、绕线元件、电气安规、电力电子和ATE等共11个大类,您能否我们分享一下同惠团队的产品线布局是围绕怎样的思路进行?
赵浩华:我们重新规划,把过去发布的11类产品划分为四大门类系列:元器件参数测试系列、微弱信号测试系列、电力电子产品系列、安规线材测试系列。
我们始终把行业内国际先进企业视为同惠学习的榜样和追求的目标。例如我们多年专注于微弱信号测试,获得了一定的成果。近年来,我们联合高校科研团队,围绕功率器件应用场景的核心需求,突破半导体参数分析的技术难点,逐步解决信号、算法、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各种问题,推出了同惠的精密源测量单元。
同惠团队的产品线开发布局思路是:基于团队自身的技术积淀,逐步探索我们的技术方案能够拓展的新应用场景。比如,我们电子元器件和整机测试方向,在满足客户的元器件测试需求的同时,再逐渐解决客户的安全测试需求、能源测试需求等。
求是缘:您能否再进一步为我们介绍同惠的测量仪器设备能为哪些下游应用场景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未来还会计划在哪些新应用场景拓展延伸?
赵浩华:我们近年来的主攻下游应用场景之一是半导体领域,推出真正高端的半导体测试设备。在半导体领域,我们将围绕电学性能测量、器件老化这两个方向进行产品应用的拓展。
基于半导体行业客户的特点和需求,来细化我们的产品研发、生产、品控和市场拓展及客户服务等。
求是缘:受惠于改革开放的政策,无论是国内的硬科技领域还是金融资本产业在过去的30年间逐渐成长完善起来,二者虚实结合相互影响。您能否从创业人/企业家的视角,结合您的创业经历来分享:如何看待这三十年来,金融资本(虚)对中国硬科技企业(实)的影响?
赵浩华:我们刚才分析了国内在电子测量仪器方向发展不起来的原因之一:缺乏资源投入,而金融资本也是促进仪器仪表行业发展的关键资源之一。国内的测量仪器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多数公司是按照相对保守的投入战略往前走。过去的做法是产品卖出后赚一点钱、再把赚来的分一部分投入来再生产,一点一点地扩大生产,就像滚雪球一样慢慢地将公司规模扩大。
而金融资本进来仪器仪表产业后,极大地加速了产业发展节奏。我们是2021年上了北交所,顺利获得了2亿元的资金注入。这些资金的获得让我们顺利完成了厂房建设、设备采购、人才招聘和产学研合作等工作。如果按照原有规划,至少要分几年、几期才能完成。
对于我们电子测量仪器产业乃至所有的硬科技产业,我认为核心技术虽然重要,但是金融资本也同样很重要,二者不可偏废。
如何善用金融资本助力、加速硬科技产业的发展,达成“以虚促实”的效果,则是需要硬科技领域的创业人和金融产业的从业人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合作方有可能实现。
求是缘:同惠电子于1994创立,今年刚好满30年;所谓三十而立,您认为 “而立之年”的同惠电子,未来怎么走?
赵浩华:对于每一家公司或者组织而言,都要面临两个重要的战略问题:确定发展方向和公司传承。已到而立之年的同惠电子也不例外。我们公司未来战略有2个任务:公司向哪个方向发展?企业未来如何传承?
我们已经创业30年,在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需要有年轻人跟上来。为实现企业永续经营的愿望,我们需要搭建完善的运营、内控体系,大胆挖掘、引进并培养年轻的干部。在日常过程中,需对年轻人加码赋重、大胆放权,假以时日,年轻团队必将在不断的历练中成长起来。
求是缘:以赵董您为中心的7名同惠的核心创始团队,30年来一直不离不弃,筚路蓝缕共同创业传为产业佳话。您能否为我们分享一些“创业七君子”的创业故事缘起?以及创业30年来,最让您难忘的经历或事情?
赵浩华:1993年我们一群年轻人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鼓舞下决定从国企辞职创业。当时的环境不同于如今,创业似乎是轻松平常的小事。30年前我们一群人年轻科技人员抛弃铁饭碗辞职下海,在常州本地小圈子算是一件“惊世骇俗”的大事。
创业30年来,我有几点心得分享:
首先,作为创始人要有格局和包容心。创始人不能总是想着自己,要能“容得下”人。创始人要充分发挥成员的优点、避开成员的缺点,要能解决团队成员之间的融合问题。在创业团队中,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每个人在组织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只有互相协同、扬长避短,才能成为一个能长期合作的整体。
其次,公司的决策和管理过程中要坚持透明、公开。我们团队能坚持民主的气氛讨论,尊重公司集体决策。
最后,需要解决好利益分配的问题。在公司面临危机时刻,有团队和无团队,是本质上的差别。一个人面对危机和七个人团结一心面对困难,其压力和结果也是不同的。同惠团队共同面临问题、共同解决问题。我们一起卯足了劲钻研技术,猛攻产品迭代,参与并引领市场竞争。
可以这么说,30年来我们一起创业、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同惠电子取得的成绩,说到底就是我们七个人以及我们几百位员工合力奋斗的结果。
求是缘:作为求是缘半导体联盟的会员单位,您如何看待求是缘半导体联盟与会员单位之间的关系?您认为联盟应该在哪些方面继续优化,便于更好地服务产业会员?
赵浩华:作为半导体产业组织,我认为求是缘半导体联盟做出了最好的改变:产业人即便并非毕业于浙大,也能加入联盟。这个举动也恰恰反映联盟的包容性和产业的高度融合性。联盟由浙大校友扩展到非浙大校友,站在更高的行业发展视角,将一群务实优秀的产业人聚集到求是缘半导体联盟的平台上来。
我自己参加了很多协会组织,但求是缘半导体联盟的风格跟其它产业组织协会有很大不同。联盟的产业资讯和会员服务内容更丰富,自加入求是缘半导体联盟后参加了多场细分行业活动,很有收获。
作为会员单位,我希望联盟后续推出的内容和活动能围绕“深度”、“广度”两个方向共同推进。
产业深度:基于联盟产业会员具备技术产业深度的优势,更多地筹办面向细分方向的深度产业沙龙和互动,让细分产业会员单位能在深度探讨的基础上,更多解决实质性的技术和产业问题。
产业广度:我知道联盟还有很多从事宏观经济、金融、前沿技术产业研究等方面的资源,希望联盟能多发挥这方面的资源优势,给产业会员们提供前沿行业资讯、宏观经济的分享,让我们多了解前沿技术发展趋势。
采访者后记
著名科学家王大珩先生指出:“机器是改造世界的工具,仪器是认识世界的工具”。人类发展史上任何一次大的飞跃都是基于工具的巨大创新和根本变革,作为“工具”的科学仪器的发展和创新,往往是催生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之一。
在仪表仪器仪表领域创业,就如跑一场马拉松,不仅需要跑者拥有强健的体魄,更需要有坚韧的毅力,才能跑完全程。同惠创业七君子团队三十年如一日坚守于电子测量行业赛道,逐渐缩短距离(性能水平差异)。正是有多家像同惠一样务实的团队默默坚守于此,才能让中国仪器仪表团队业者从最初的“跟跑”、“陪跑”角色,逐渐跃升成为“并跑”、“领跑”者。
采访人:刘红
摄影:马丹凤
- 关键词:同惠电子 赵浩华
- 浏览量:8975
- 来 源:求是缘半导体联盟
- 编辑:清风
- 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