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盛纲院士
中科院院士,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导师
刘盛纲是“物理电子学”、“光学”和“光学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真空电子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电子科学技术学科组组长”、国家“863-410”主题专家组成员,特别是对“高功率微波”在“863计划”中的立项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受聘为本领域全部三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大功率微波电真空器件技术”、“强辐射”、“高功率微波及电磁辐射技术”)的学术委员会主任。
难舍难分“电子学”
“从1951年我考入浙江大学电机系算起,至今从事电子学已是50多年了,我没做多少别的事儿,就是专心搞物理电子学的研究,可以说,我与电子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刘盛纲讲起了他结缘电子学的经历。
1933年12月,刘盛纲生于安徽省合肥市,刘家当时不算殷实,却也能安然度口。可好景不长,当刘盛纲4岁时,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举世闻名的南京大屠杀,离南京不远的合肥市亦受到了惊扰,为避战乱, 刘盛纲随家人一道开始流亡。
“那段时间真不堪回首,到处是流亡的群众,头顶上不时有日军的飞机乱扔炸弹,我们常常是刚一安顿下来,接着又马不停蹄另觅新的地方,吃不饱穿不暖那是常事,自然读书学习几乎是不可能。”刘盛纲感慨地说。
历经8年艰辛,抗战终于取得胜利,刘盛纲一家才回到了家乡。刘盛纲也进了学校,开始专心学习。饱尝艰苦的刘盛纲十分珍惜学习机会,他学习十分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名列班上前茅。1951年刘盛纲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浙江大学电机系,1953年院系调整至南京工学院。1955年毕业后,刘盛纲积极响应号召,留校担任助教。1956年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并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刘盛纲来到了成都。
留校后,刘盛纲发现自己在许多方面还有差距,于是1956年他又开始攻读前苏联专家列别捷夫的研究生并任专业翻译,1958年5月他顺利通过了副博士论文答辩。“如果说本科阶段让我结缘电子学并学习了一些基础知识,那么研究生阶段则把我引入了电子学更专更深的领域,尤其是苏专家的治学精神和研究方法给了我极大的影响,为我后来专门从事电子学研究与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及导师列别捷夫, 刘盛纲感激之情谥于言表。
自此,刘盛纲完成了电子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成为了一个专门的“电子人”,开始了他一生钟爱的“电子事业。”
只要心中有了“爱”
刘盛纲长期致力于祖国的科教事业,是全国首批工学硕士、博士导师及理科“光学”博士导师,是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光学、等离子体物理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在“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及“光学”学科已为国家培养硕士研究生100多名,博士研究生32余名,博士后4名(其中美国博士生1名,西德留学生1名)。
刘盛纲和学生在一起
硕士毕业后,刘盛纲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之中。很快,他在物理电子学领域取得骄人成绩。1978年刘盛纲晋升为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前称),成为中科院最年轻的学部委员之一。“当时我并不知晓,后来在报刊上才看到这一结果。不久后去北京参加一个学术会,中科院的领导对我说,因为我在电子研究领域做出了成绩,他们就组织评选了。”对自己当选院士,刘盛纲并不十分激动,他更看重电子学领域的难题被自己逐一攻克,中国电子学研究正一步步向国际水平靠拢。他说:“从一定意义上说,当选院士后,我感到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因为这份责任,1984年他欣然出任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院长,并于1986年开始任电子科大校长。于是,刘盛纲有了三个重工作一一领导、教学、科研。“那段时间,刘盛纲是学校最忙碌的人之一,每天他都在和时间赛跑。”电子科大的一位老师介绍说,“我们经常看到他刚开完学校的会,就奔赴教室指导学生,下课后他又马不停蹄赶往实验室,常常工作到深夜。“那时确实很忙,但也没办法,这些事得要人去做,既然在那个岗位上,你就得负起责来。不过每天忙碌着到也充实。” 刘盛纲说。
和时间赛跑,刘盛纲“跑”出了对电子学深深的感情,也“跑”出了不斐的成绩。
数十年来,他致力于国的科教事业,成为全国首批工学博士导师及理学(先学)博士导师,在“物理电子学与光点子学”及光学学科等领域,为国家培养硕士研究生100多名,博士研究生38名,博士后4名。他在电子回旋脉塞,自由电子激光与微波电子学及相对论等离子体电子学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建立了相关理论,作出了国际公认的开创性及奠基性的工作。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多次被国内外引用,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主题报告。
他也因此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2次,获得国家级奖励5项,其中“环圈结构理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电子回旋脉塞及行波管的线性理伦体系”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999年获陈嘉庚奖,2001年获国家高科技863突出个人贡献奖。
情到深处爱自浓,根植沃土花更香。几十年来,刘盛纲用心血和汗水诠释出他对电子学无限的热爱,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科学高峰。
活跃的“电子使者”
有人说,刘盛纲是我国自己培养出来的国际著名物理电子学家,他堪称泰斗级人物:也有人说,对盛纲在物理电子领城是国际国内公的学术带头人,他影响着世界物理电子研究的发展……
对此,刘盛纲却谦虚地说:“这有些过誉了,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做了我热爱的事。能够被人认可,可能与我长期致力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发展有关吧!”诚如斯言,多年来,刘盛纲努力奔走于国际国内学术团体和高等院校间,在传递学术心得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作为一名活跃的“电子使者”,他成为世界物理领域一枚举足轻重的“旗子”。
刘盛纲是“国际红外与毫米波会议”、“国际核聚变发展评议会议”、“国际远红外会议”、“国际电磁场及离化气体非热生物效应会议”、“IEEE国际真空电子学会”五个大型系列国际会议的常设国际会员会委员或会议主席,他曾多次在我国主持召开了大国际会这。他是国际电磁场及离化气体与生物细胞非热相互作用研讨会发起人之一,是国际K.J.Button奖奖励委员会成员,国际自由电子激光奖五人评审委员会成员、美国MIT电磁科学院院士。
同时,他还应邀担任了美国,德国、韩国、英国等国及国内中国科大,国防大学等十余所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客座教授。
“其实,科学的东西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产生和发展的,关门搞研究是很难有大的成效的,开放社会需要开放的精神,搞学术更需如此。” 刘盛纲这样解释他勇当“电子使者”的行动。
刘盛纲在学术上开放的胸襟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尊重和认同。1987年他入围国际马可尼奖,2000年被邀请作为国际爱因斯坦科学提名人,2002年受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委员会邀请,成为诺贝尔物理奖提名人,2003年被授予毫米波——红外线领域国际最高奖K.J.BUTTDN奖(该奖每年只奖给全世界本领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成为我国第一位获此殊誉的科学家。
50多年来,刘盛纲辛勤耕耘,永不停息,在中国物理电子领域树起了一面旗帜,可以说,他已向祖国人民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2001年,年近70的刘盛纲从校长位置上退了下来,学生们目睹他劳顿半生,劝他歇歇了,但他却说:“我虽然不担任领导了,但还可以搞些科研教学工作,国家这么多年培养我也不容易,我要力尽所能放出自己的光和热。”
这就是刘盛纲院士,—位和蔼的长者,一位儒雅的学者,一位全身心专注于他热爱的事业的科学家。
人物经历:
1933年12月26日,刘盛纲出生于安徽省肥东县店埠镇刘河湾村。
1951年,从合肥市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电机系 [5] 。
1953年,由于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转到到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电真空专业学习 [6] 。
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7月,从南京工学院毕业后留校,担任沈庆垓教授的助教。
1956年,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攻读苏联专家列别捷夫教授的研究生,并任专业翻译。
1958年5月,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毕业,获得副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担任讲师。
1960年,担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微波电子教研室、微波电子学研究室主任。
1978年,晋升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教授。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4年,担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副院长。
1986年,担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院长。
1988年,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更名电子科技大学,刘盛纲担任电子科技大学第一任校长(至2001年4月)。
2003年,获得红外毫米波领域的国际最高奖——K.J.Button奖,是中国大陆首位获此奖的科学家。
2006年,被选为中国电子学会太赫兹专家委员会主任。
2008年,创办了国际太赫兹在线杂志《THz Science and Technology》 [7] 。
2016年9月27日,在丹麦哥本哈根第41届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会议(IRMMW-THz)上,刘盛纲获得特别贡献奖,是中国首位获此奖的科学
- 关键词:刘盛纲 院士 太赫兹
- 浏览量:13100
- 来 源:网络整理
- 编辑:仪器仪表WXF
- 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
中国“太赫兹”之父:刘盛纲院士 愿以电子终生相托权威专家|2020-09-22
-
谭久彬院士:47年钻研尖端仪器,只为圆儿时报国梦权威专家|2024-10-30
-
精准测量技术如何引领仪器仪表行业的未来权威专家|2024-10-24
-
瞭望·瞭望访谈 | 加速光纤传感技术自主可控——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姜德生权威专家|2024-07-23
-
褚君浩:破解世界级难题,推动我国红外传感技术发展!权威专家|2023-09-23
-
应用光学专家陈星旦:隐秘而伟大,志存而高远权威专家|2023-09-09
-
中国应用光学开拓者龚祖同:追光一生为强国权威专家|2023-06-13
-
《追光者:金国藩九十自述》序言权威专家|2021-12-06
-
院士访谈:光学仪器与光学信息处理专家、清华大学金国藩院士权威专家|2021-12-06
-
破解缺“仪”之痛!杜江峰团队把科学仪器从“零”做到“万”权威专家|2021-05-31
-
丁天怀:不懈耕耘的仪器仪表人权威专家|2021-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