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政策进入密集释放期,行业进入黄金期
发布日期:2015-07-27 16:34
      让市场倍感兴奋的是,一项项新政的出台,直接刺激着市场敏感的神经。
     值得注意的是,2014112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11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1128日,国家调整成品油等部分产品消费税并将新增收入用于增加治理环境污染、应对气候变化的财政资金。由此可见,环保产业已进入政策密集释放期。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国务院制定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已经出台,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农村环境整治行动计划》的陆续出台,水污染防治将投入2万亿元。其中,市政水务合计市场空间近万亿元,石化等六大行业废水处理投资需求1178亿元,煤化工行业景气提升带动水处理需求约249亿元。同时,农村环境整治将主要针对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及耕地污染治理等五个领域,连片整治模式有望得到大力推进。预计农村污水、垃圾、畜禽养殖市场空间分别为521亿元、767亿元和1320亿元,保守估算耕地治理投资需求也达到4800亿元。
      据了解,2013年环保行业营业收入约3.5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0%;国家规划要求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国家生态保护的制度建设将有力地保障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其中,环保税出台更值得市场关注,国内各项环保政策出台也直接加速了环保产业的发展。
      对于节能环保产业来说,潜力巨大的机遇就在眼前。专家认为,实现资源低消耗需要采用经济手段,回归资源价值,我国能源资源无节制、低效率消耗的重要原因是使用成本过低。能源及资源领域市场化程度明显滞后,要加快改革,充分发挥价格、税收等市场机制的作用。
      环保行业向好趋势明显
      业内分析人士表示,环保行业在相关产业政策扶持的情况下,有望长期获得青睐。从行业投资规模来看,近十年来,环保产业内“三废”治理投资仍占主要部分,尤其是工业领域的“三废”治理投资额占比达90%,其中又以废水、废气为主,废气占比74%,废水占比14%。巨大的投资规模,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加上市政领域的投资规模,目前国内水处理领域的市场空间规模最大。根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的研究,目前国内水处理市场空间占整个环保产业的40%左右,大气治理占比30%,固废占比10%
      根据此前环保部及相关人士的表态,“水十条”总投资需求预计超过2万亿元,工业污水处理和城镇污水处理的提标改造将是重点内容。
      引发市场关注的雾霾困局,同样引发政策持续加码,环境“十二五”规划首次将氮氧化物纳入主要污染物约束性指标; “大气十条”发布及后续相关配套政策出台,大气污染治理全面推进。受此影响,电力行业烟气处理市场或将呈爆发式增长,并逐步趋向成熟;在相关电价补贴政策的推动之下,火电烟气处理特许运营市场快速发展,预计未来两年潜在市场规模年均将超过1200亿元。伴随相关新排放标准的正式实施,非电行业如钢铁、水泥等烟气处理市场迅速开启,也将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相对环保领域其他子行业而言,固废处理行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未来发展潜力将更为巨大。“十二五”期间,固废治理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行业投资持续升温,细分其领域,垃圾焚烧发电、危废处置、电子垃圾拆解等无不进入发展快车道。“两高”司法解释发布及新环保法落地,执法监管及违法惩处力度加大,推动危废处置行业快速发展。
      同时,不能忽视的是,在土壤修复方面,土壤修复的技术路径和行业普查在上半年已有了重大进展,预计将有多项土壤污染防治政策出台。2014318日,环保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该计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农用地土壤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土壤污染恶化趋势得到遏制,部分地区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根据早前发布的《全国土壤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拨款300亿元用于全国污染土壤修复。
      业内人士指出,预计近期还将有多个土壤污染防治政策出台,2015年我国土壤修复市场规模有望超过400亿元,2020年土壤修复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
      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定调四大领域,“作为一个政策带动性较强的产业,节能环保屡屡得到高层重视,成为拉动国内有效需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选择。”业内人士表示。“十二五”期间需重点发展的四大产业领域包括:节能产业重点领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重点领域、环保产业重点领域、节能环保服务业等。
种种迹象表明,节能环保产业正在迎来黄金发展期。
浏览量:1395
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