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研报告|电子测量仪器:技术驱动与产业变革下的战略机遇
发布日期:2025-05-19 11:05

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进程中,电子测量仪器已然成为众多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工具。从科研院所探索未知世界的实验,到工业生产线上确保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从通信领域保障信号稳定传输的调试,到医疗设备精准检测人体各项指标的运作,电子测量仪器的身影无处不在。其能够对各类物理量进行精确测定与分析,为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助力技术创新突破,推动产业升级转型。随着 5G 通讯、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兴起,对电子测量仪器的精度、速度、智能化程度等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也促使其不断迭代发展,在各行业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创新与应用的关键桥梁 。


一、行业概览:战略基础地位与增长引擎


1. 行业定位与全球格局


电子测量仪器作为电子信息产业链的 “底层基建”,贯穿芯片设计、通信网络建设、智能设备研发等全生命周期,其精度与性能直接决定终端产品质量。根据 Frost & Sullivan 最新数据,2023 年全球市场规模达 158 亿美元,预计 2025 年突破 172.4 亿美元(2020-2025 年 CAGR 4.5%)。其中:


·通用仪器(示波器、电源等)** 占比 62%(约 107 亿美元),是市场主力;


· 专用仪器(射频、半导体测试等)** 增速更快(CAGR 5.8%),受益于 5G、汽车电子等场景爆发。


区域市场特征:


·北美(32%):聚焦航空航天(NASA 占比 18%)、量子计算(IBM/Ctrl 量子实验室采购占比 25%),是德科技本土市占率超 60%;


·欧洲(25%):工业 4.0 驱动自动化测试需求,罗德与施瓦茨在汽车电子领域市占率 45%;


·亚太(不含中国,21%):电子制造转移至越南 / 印度,鼎阳科技在东南亚通用仪器市占率从 2021 年 3% 提升至 2023 年8%。



中国市场独特引擎作用:


·规模占全球35%(2023 年约 55 亿美元),连续 8 年成为最大单一市场;


·需求增速达7.2%(全球平均 4.5%),5G 基站建设(截至 2024 年累计开通 290 万个)、新能源汽车(2023 年产销超 800 万辆)拉动仪器更新换代。


中国市场区域分布:


·长三角(42%):上海 / 苏州聚集华为研发中心、中芯国际晶圆厂,拉动射频仪器需求占比达 38%;


·珠三角(35%):深圳 / 东莞消费电子制造基地推动示波器采购,普源精电 DS1000Z 系列市占率 45%;


·环渤海(15%):北京 / 天津军工集团主导高端微波仪器采购,中电科 41 所 AV3621D 进入航天科技集团供应链。


2. 核心驱动力:三大产业变革重塑需求结构


(1)5G 商用化:从基站建设到终端创新的测试革命



·基站建设:单个 5G 基站射频测试成本超 25 万元(含矢量网络分析仪、频谱仪等),较 4G 提升 3 倍;全国 290 万个基站带动超 7000 亿元仪器需求。


·终端测试:毫米波天线 OTA 测试、多输入多输出(MIMO)性能验证推动射频仪器精度提升至亚毫米级,催生对太赫兹频段测试设备的需求。是德科技 89600 VSA 占据全球 70% 份额。


(2)新能源汽车:从 “部件测试” 到 “系统级验证”


新能源汽车测试设备价值量:单车型测试成本:传统燃油车约 800 元,纯电动车提升至 5000 元(三电系统占 60%,智能网联占 30%);2025 年市场规模:按年产销 1200 万辆测算,需求达 600 亿元(2023 年 240 亿元,CAGR 58%)。


·电驱系统:800V 高压平台电机控制器测试需耐压测试仪(精度≥0.1%)、功率分析仪(带宽≥2MHz),市场规模超 15 亿元;


·电池安全:针刺 / 挤压测试设备需求激增,国内企业科陆电子、星云股份占据 30% 份额;


·车载通信:C-V2X(车联网)测试催生对信道模拟器、协议分析仪的需求,是德科技相关产品在中国市占率超 60%。


(3)国产替代:从 “政策驱动” 到 “技术突破”


·高端仪器进口依赖度超 70%(如 2GHz 以上示波器、67GHz 射频仪器),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清单涉及是德科技、泰克等企业核心产品;


·政策端:工信部 “电子信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 明确要求2025 年国产仪器在重点领域采购占比超30%,央企 / 国企设立专项国产化预算。


二、产业链解析:从 “芯片卡脖子” 到 “全链突围”


1. 上游:核心器件的 “技术深水区”


(1)信号链芯片:仪器的 “神经中枢”



·ADC/DAC:高端示波器(≥4GHz)需 12 位以上、采样率超 20GSPS 的 ADC,国际厂商亚德诺(ADI)的 AD9208 占据全球 80% 份额;国内思瑞浦推出 8 位、10GSPS 的 TSS8201,性能达国际中端水平。



·FPGA:赛灵思 Kintex UltraScale 系列主导高速数据处理,国内安路科技 Titan 系列(55nm 工艺)在 1GHz 以下场景实现替代,紫光国微 Titan 系列进入军工供应链。


·存储芯片:长鑫存储 DDR4 颗粒已用于普源精电中端示波器,替代三星产品,成本降低 15%。


(2)材料与工艺:被忽视的隐性壁垒


·高频 PCB:罗杰斯(Rogers)RT/duroid 5880 板材垄断毫米波频段,介电常数误差<0.5%;国内生益科技 S7000 系列介电常数误差 1.2%,在 28GHz 以下场景试用。


·微波组件:同轴连接器(如 SMK、K 型)的驻波比指标,美国安费诺(Amphenol)达 1.05 以下;国内灿勤科技做到 1.12,差距主要源于金属加工粗糙度(国际≤0.2μm,国内 0.5μm);中电科 23 所引进德国通快激光焊机,将 K 型连接器焊接精度从 ±5μm 提升至 ±2.5μm,驻波比从 1.12 降至 1.08。


2. 中游:全球寡头垄断与中国 “蚂蚁雄兵”


(1)市场竞争格局


·全球 CR5=48.9%:是德科技(25.9%)、罗德与施瓦茨(11%)、泰克(8%)、安立(4.5%)、福禄克(4%)主导,垄断高端市场;


·中国市场国产化率 12.7%:普源精电(0.38%)、鼎阳科技(0.25%)、固纬电子(中国台湾,1.1%)位居本土前三,外资五巨头占比 43.1%。


(2)产品矩阵对比



(3)国产替代典型案例


·低端市场(<1GHz):普源 DS1000Z 系列(售价 0.5-1.5 万元)替代泰克 TDS2000C,在 OPPO、vivo 代工厂市占率超 60%;


·中端市场(1-6GHz):鼎阳 SDS6000 系列(售价 5-15 万元)进入宁德时代电池实验室,替代 Keysight DSOX4000;


·高端市场(>6GHz):普源精电:自研 “凤凰座” 芯片(12 位 ADC+FPGA 集成)使示波器成本降低 40%,2023 年高端产品(≥2GHz)收入占比提升至 28%;


鼎阳科技:SiP 芯片研发投入占比 15%,推出国内首款 6 合 1 射频矢量信号源(SSG5000X),价格仅为是德科技同类产品的 60%。


3. 下游:需求分层与新兴场景爆发


(1)通信行业:从宏基站到小基站的测试分层


·宏基站(>200W):需 67GHz 矢量网络分析仪(是德科技 N5247B 占比 80%),单台租赁成本超 10 万元 / 月;


·小基站(<10W):中电科 41 所 AV3621D(67GHz)租赁成本 3 万元 / 月,已用于移动 / 联通小基站集采项目。


通信行业:从 “网络建设” 到 “应用创新”


·5G 基站测试:单站需频谱仪(测杂散)、功率计(测发射功率)、天馈线测试仪(测驻波比),单机价值量超 20 万元,总需求超 580 亿元;


·6G 预研:太赫兹频段(100-300GHz)测试催生对量子级联激光器(QCL)、热电子测辐射热计的需求,国内中电科 13 所已推出 220GHz 测试模块。


(2)半导体行业:从设计到封装的测试链条



(3)汽车电子:“电动化 + 智能化” 双轮驱动


·三电系统:电机控制器 EMC 测试需 300MHz 以上示波器,比亚迪采购普源精电 DS60000 系列(4GHz)替代泰克 MSO6B;


·自动驾驶:激光雷达测试需纳秒级脉冲发生器,是德科技 81160A 占据 90% 市场,国内同惠电子 TH1933A(精度 ±0.5%)进入禾赛科技供应链。


(4)国防军工:自主可控的 “最高优先级”


·微波毫米波测试:军工场景需 26.5-40GHz(K 波段)、40-60GHz(Ka 波段)仪器,中电科 41 所 AV3621D 实现 67GHz 全频段覆盖,打破是德科技 N5247B 垄断;


·航天测控:卫星载荷测试需相噪<-135dBc/Hz@10kHz 的信号源,航天科工 23 所产品指标达 - 132dBc/Hz,满足北斗三号组网需求。


三、技术壁垒与国产化路径


1. 高端仪器四大核心壁垒


(1)芯片自主化:从 “进口替代” 到 “架构创新”


·专用ASIC芯片:高端示波器需定制化 ADC+FPGA 架构,如是德科技采用 28nm 工艺制造的 Infinium ASIC,集成 12 亿晶体管,国内受限于 14nm 以下工艺封锁,普源精电通过 Chiplet 技术(拼接 4 颗 14nm ADC 芯片)实现 8GHz 带宽突破。


·射频芯片: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接收机需低噪声放大器(LNA)噪声系数<0.5dB,国内中电科55所 GaN 工艺 LNA 达 0.8dB,接近 ADI 的 0.4dB 水平。


(2)算法与软件:经验积累的 “数据护城河”


·信号处理算法:是德科技拥有 40 余年 FFT 算法优化经验,其 InstaFFT 技术可在 1ms 内完成 1024 点运算,国内鼎阳科技同类算法耗时 3ms,差距源于实测噪声数据库积累(国际厂商拥有超 100 万组实测数据,国内不足 10 万组);


·校准算法:罗德与施瓦茨的 “全自动误差修正” 技术可补偿 12 项系统误差,国内同惠电子实现 8 项补偿,剩余 4 项(如温度漂移、非线性失真)依赖人工校准。


(3)校准体系:从 “计量认证” 到 “国际互认”


·国际计量标准:美国 NIST、德国 PTB 的校准实验室覆盖直流至 110GHz 频段,不确定度达 ±0.01%;国内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NIM)在 67GHz 以下频段通过 ILAC 互认,110GHz 以上仍需送样至 NIST;


·企业自建校准链:是德科技全球布局 23 个校准中心,可提供 ISO 17025 认证报告,普源精电在苏州、西安建立区域校准中心,覆盖国内 80% 客户需求,认证周期缩短 50%。


(4)材料工艺:微米级精度的 “制造玄学”


·微波组件焊接:是德科技采用激光钎焊技术(精度 ±2μm)焊接 K 型连接器,国内手工焊接精度 ±5μm,导致 20GHz 以上频段驻波比恶化 0.1;


·热设计:高端仪器需在 - 40℃~85℃温度范围内保持精度 ±0.5%,罗德与施瓦茨通过微通道液冷技术将芯片结温波动控制在 ±1℃,国内企业采用风冷方案,结温波动 ±3℃。


2. 国产替代 “三维突破路径”


(1)政策赋能:从 “资金补贴” 到 “生态构建”



·专项支持:工信部 “揭榜挂帅” 项目对 28nm 以下芯片测试仪器给予最高 5000 万元研发补贴;


·应用场景开放:华为、中兴设立 “国产仪器联合实验室”,普源精电 DS70000 系列通过华为 5G 终端认证,进入其供应商白名单。


(2)技术攻坚:“逆向工程 + 正向创新” 结合


·逆向突破:中电科 41 所通过拆解是德科技 N5247B 矢量网络分析仪,反向研发出 AV3621D(67GHz),关键指标(动态范围 125dB vs 国际 130dB)接近国际水平;


·正向创新:鼎阳科技开发 “射频 - 数字 - 电源” 协同设计平台,将新产品研发周期从 36 个月缩短至 24 个月,SSG5000X 系列上市首年销量突破 1000 台,销量年增 120%。


(3)市场分层:“农村包围城市” 策略


·中低端市场:在消费电子(如手机 ODM 厂)、教育(高校实验室)领域,普源精电 DS1000Z 系列(售价<1 万元)替代泰克 TDS2000C,市占率达 45%;


·高端市场渗透:在新能源汽车(比亚迪、蔚来)、军工(航天科技集团)领域,通过 “联合开发 + 定制化服务” 模式,普源精电 8GHz 示波器进入比亚迪高端车型测试线,替代泰克 MSO64。


四、市场趋势与投资逻辑


1. 技术演进:从 “硬件定义” 到 “软件定义”


(1)软件定义仪器(SDI)爆发


·2023 年:通用仪器 SDI 占比 35%(示波器 / 电源),专用仪器占比 18%(射频 / 半导体测试);2025 年:预计通用仪器 SDI 占比将达 50%,专用仪器达 30%,是德科技 PathWave 软件收入占比将从 2021 年 22% 提升至 35%。


·核心变化:是德科技 PathWave 软件生态接入超 200 种第三方应用,普源精电 OpenChoice 平台兼容 LabVIEW,降低客户迁移成本。


(2)前沿技术产业化加速


·太赫兹测量:应用于半导体晶圆检测(缺陷分辨率<10μm),是德科技推出 8542 太赫兹时域光谱仪(售价超 200 万美元)用于台积电 3nm 晶圆缺陷检测,分辨率<5μm;,国内中电科 44 所 THz-TDS-100 型(售价 120 万元)进入中芯国际14nm 产线试用,检测效率达国际设备的 60%。


·量子测量:IBM( 量子计算机采用是德科技 M9383A 任意波形发生器(分辨率 14 位,采样率 20GSPS))、谷歌量子计算机测试催生对飞秒级时间间隔计数器的需求,国内同惠电子 TH1921 型(分辨率 50ps)通过中科院量子信息实验室验证。市场规模预计 2028 年量子测量设备市场达 15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 40%。


2.区域市场分化:新兴经济体的 “逆袭窗口”



3.投资逻辑:聚焦 “硬科技 + 场景落地”



(1)高壁垒赛道


·射频 / 微波仪器:市场规模超 30 亿美元,国产化率不足 5%,重点关注中电科 41 所(AV3621D 系列)、普源精电(正在研发 18GHz 示波器);


·半导体测试仪器:长电科技、通富微电扩产拉动需求,华峰测控 STS8200 芯片测试机(支持 5nm 工艺)进入中芯国际供应链,替代泰克 J750。


(2)国产替代龙头


·普源精电:芯片自研率超 60%,8GHz 示波器毛利率达 65%(国际同类 70%),目标 2025 年高端产品收入占比超 40%;


·鼎阳科技:SiP 芯片突破射频仪器集成度瓶颈,SSG5000X 系列订单同比增长 120%,拟募资 5 亿元建设毫米波实验室。



(3)新兴应用场景


·车规级测试:新能源车每辆车测试设备价值量约 5000 元,2025 年市场规模 超 400 亿元,值得关注星云股份、科陆电子;


·第三代半导体:同惠 TH2683A(2000V)替代菊水,用于英飞凌 SiC 产线。


·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SiC)器件测试需 1700V 以上耐压测试仪,同惠电子 TH2683A(2000V)已用于英飞凌 SiC 产线,替代菊水(Kikusui)产品。


五、潜在风险


1. 供应链 “断供” 风险


·高端 ADC/DAC 芯片(如 ADI 的 AD9208)仍依赖美国出口许可,若对华禁运升级,国内企业需 2-3 年时间完成替代(普源精电 Plan B 方案:采用 4 颗国产 12 位 ADC 拼接实现 20GSPS 采样率)。


2. 技术代差扩大风险


·是德科技计划 2025 年推出 110GHz 示波器(采用 5nm ASIC 芯片),国内企业同期预计突破 26.5GHz,差距从当前 4:1 扩大至 5:1,需警惕 “越追越远”。


·工信部设立 “跨代际技术攻关” 专项,支持太赫兹芯片联合研发。




3. 下游需求周期性波动


·通信行业资本开支与运营商 5G 投资强相关,若中国 5G 基站建设提前饱和(原计划 2025 年累计 350 万个),仪器需求可能下滑 15%-20%。


·企业拓展半导体、量子计算等新兴场景,分散通信行业依赖。


市场风险分散策略


·行业多元化:通信行业收入占比从 60% 降至 50%,提升半导体(至 25%)、汽车电子(至 20%)比重;


·区域多元化:海外收入占比从 15% 提升至 30%,重点开拓东南亚(鼎阳已设 3 个办事处)、中东欧市场。


4. 生态壁垒难以突破


·国际厂商通过 “仪器 + 软件 + 标准” 构建生态闭环(如是德科技 PathWave 软件绑定 2000 + 客户),国内普源精电OpenChoice生态合作伙伴仅 50 家,生态建设需 5 年以上积累。


·与华为、中兴共建联合实验室,开放100+行业测试方案模板。


结语


展望未来,电子测量仪器必将朝着高精度、智能化、小型化以及网络化等方向持续迈进,不断拓展应用边界,在更多新兴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为全球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我们也期待能在后续的研究与实践中,见证其更多的创新与突破 。


关键词:电子测量仪器
浏览量:17
来 源:狮门半导体产研
编辑:清风
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