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造自主高端科学仪器,90后贺羽十年追梦“量子路”
发布日期:2022-05-23 10:55

中新社合肥5月23日电 题:“90后”贺羽十年追梦“量子路”

 

中新社记者 吴兰

 

“我其实以前是想做一名科学家,后来走向了‘不务正业’的产业之路。”生于1992年的贺羽说,他已在量子产业路上“摸爬滚打”了十年。

 

5月17日, 在安徽省合肥市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贺羽正在介绍由国仪量子团队自主研发的中国首款商用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 中新社记者 韩苏原 摄

 

贺羽,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国仪量子”)董事长。作为中国从事量子精密测量和高端科学仪器研发的领先团队,国仪量子源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团队,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量子测量先进仪器企业。


一场报告点燃“为国造仪”之心


量子信息技术正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


2009年,贺羽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在校期间,量子科技领域知名科学家杜江峰院士的一场学术报告会打开了贺羽的创业“量子”门。


5月17日, 在安徽省合肥市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贺羽(右三)和应用工程师团队部分成员合照。 中新社记者 韩苏原 摄

 

“那次报告会上,杜老师举例说他的实验室当时需要购买一台国外公司生产的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但遇到了供应商临时涨价、售后难保障的窘境。”贺羽说,“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对量子计算领域研究至关重要,杜老师认为造国产科学仪器非常必要。”


听完报告会的第二天,贺羽就找到杜老师,希望参与振兴国家科学仪器产业的事业中。


“在杜老师的安排下,我开始参与到顺磁共振波谱仪的研制和技术攻关,并且研制了一些教学仪器,积累产业化的经验。”他说。


“当时创业被看作异类。”贺羽第一次创业,最终因经验不足而失败。


坚定信心再出发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察,勉励科研人员“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贺羽说,这让他倍感振奋,坚定投身于量子技术和科学仪器的产业化中。


2016年,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注册成立,致力于量子精密测量、量子计算等技术和高端科学仪器的研发和产业化。

 

5月17日, 在安徽省合肥市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贺羽在研究室工作。 中新社记者 韩苏原 摄

 

“量子精密测量技术,是使用量子技术对物理量进行更高分辨率和更高精度的测量技术,量子精密测量仪器是微观世界的一把尺子。”


据贺羽介绍,首先它将在医疗健康和生命科学领域带来新一代的检测和诊断技术。它可以通过无入侵的方式,测量到人体心脏产生的极弱的磁场信号,实现对冠心病的早期筛查;在药物研发方面,通过对康复病人用药后血液中特殊标识物浓度的精密测量,可以对病人做用药效果追踪,并判断评估病症复发的可能性。


另外在工业领域,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可以实现对工业品的快速无损质检。

 

 

5月17日, 在安徽省合肥市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贺羽与应用工程师成员讨论工作。 中新社记者 韩苏原 摄

 

2018年,国仪量子团队自主研发的中国首款商用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问世。随后,国际首台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等多款产品面世。


2021年,国仪量子销售合同超2亿元人民币,并实现了海外交付。


贺羽说:“如今,随着创新氛围的不断变强变浓,一些实验室的科学家也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科学家创业开始成为一种趋势。”


助力量子未来科技城


合肥高新区有一条“量子大道”,国仪量子、国盾量子、本源量子等核心企业均落户于此。据了解,目前合肥高新区已聚集40多家“量子领域”企业。


该区最新发布《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努力打造量子信息科技“科研+产业”双高地,并将以打造“世界量子中心”为目标,积极申报建设“量子未来科技城”。

 

5月17日, 在安徽省合肥市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贺羽在实验室内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中新社记者 韩苏原 摄

 

近日,量子科仪谷暨国仪量子总部基地在合肥高新区开工,该基地将持续聚焦高端科学仪器领域,以量子精密测量优势技术为核心,打造科学仪器行业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集聚示范基地。


贺羽表示,“量子科仪谷”是国仪量子的研发总部,国仪量子将不忘“为国造仪”初心,造出先进的自主高端科学仪器,加速助力量子精密测量技术的产业化落地,赋能各行各业。(完)

关键词:贺羽 量子 国仪量子
浏览量:3386
来 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清风
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