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 + 市场双驱动,仪器仪表行业迎来 “黄金发展期”
发布日期:2025-07-29 15:08
仪器仪表作为智能制造、工业检测的 “眼睛”,其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近期,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国内仪器仪表行业迎来 “黄金发展期”,在技术创新、市场扩容、产业升级上呈现诸多新趋势。

一、政策加码:顶层设计推动仪器仪表升级

(一)“十四五” 规划持续赋能
《“十四五”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 “突破智能传感器、高端仪器仪表等核心部件瓶颈”,将仪器仪表产业升级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25 年,各地方政府围绕规划落地,加大对仪器仪表企业的补贴与扶持:如深圳对高端测试仪器研发企业给予最高 500 万元专项补贴,苏州设立 20 亿元仪器仪表产业基金,推动国产设备技术突破。

(二)标准体系逐步完善
长期以来,国产仪器因缺乏统一标准,市场竞争混乱。2025 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工信部,发布《高端仪器仪表标准化建设指南》,明确示波器、红外热像仪、频谱分析仪等产品的性能、检测标准,既规范市场竞争,也为国产设备 “走出去” 奠定基础。

二、市场扩容:新兴行业催生千亿级需求

(一)新能源 + 智能汽车:检测需求爆发
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带动电池检测、充电桩检测等仪器需求激增。以动力电池热管理为例,红外热像仪可实时监测电池组温度分布,预防热失控;高端示波器需捕捉电池管理系统(BMS)的高频信号,确保充电安全。预计 2025 - 2028 年,新能源汽车领域仪器仪表需求年增速超 30%,市场规模突破 200 亿元。

(二)6G + 物联网:推动测试仪器升级
6G 研发进入关键期,对高频、高精度测试仪器需求迫切。如 60GHz 以上带宽的示波器、矢量网络分析仪,需捕捉毫米波通信的高速信号;物联网设备的大规模部署,要求频谱分析仪具备多通道、智能化分析能力。国内企业(如国机仪器仪表集团)已提前布局,推出适配 6G 测试的高端仪器,预计未来 3 年,通信测试仪器市场规模将增长至 500 亿元。

三、产业升级:国产仪器从 “替代” 到 “引领”

(一)技术突破:打破国际垄断
在高端示波器领域,国产设备已实现 20GHz - 60GHz 带宽突破,性能对标国际品牌;红外热像仪通过 AI 算法与高分辨率成像,在工业检测、民生服务中替代进口;此外,国产矢量网络分析仪、频谱分析仪也在 5G 基站检测、半导体测试中逐步 “上车”,打破是德科技、罗德与施瓦茨等国际巨头的垄断。

(二)企业转型:从 “单打独斗” 到 “生态协同”
国内仪器仪表企业不再局限于设备制造,而是向 “生态服务商” 转型:
横向协同:如高德智感联合华为、比亚迪,开发适配新能源汽车电池检测的定制化热像仪;

纵向延伸:深圳万里眼搭建 “仪器 + 云平台” 系统,为高校、科研机构提供数据存储、分析服务;

产业链整合:国机仪器仪表集团通过并购、参股,整合芯片研发、设备制造、应用服务企业,打造 “从芯片到仪器” 的完整产业链。

(三)海外拓展:国产仪器 “出海” 加速
随着技术与质量提升,国产仪器开始大规模 “出海”:2024 年,国产示波器、红外热像仪出口额同比增长 45%,在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备受青睐。如高德智感的热像仪进入越南电力巡检市场,深圳某企业的 60GHz 示波器通过欧盟 CE 认证,即将进入德国科研机构实验室。

四、挑战与机遇并存:破解 “卡脖子” 难题

尽管行业发展势头良好,但 “卡脖子” 问题仍待解决:
核心芯片依赖:高端 ADC 芯片、微波信号源等核心部件,国产产品性能与国际差距显著(如国产 ADC 最高采样率 40GSa/s vs TI 320GSa/s );

测试环境稀缺:高精度微波暗室、超净实验室等测试设施国内不足,制约仪器性能验证与迭代;

人才短缺:仪器仪表研发涉及电子、材料、软件等多学科,复合型人才缺口达 30 万人。

不过,挑战也孕育机遇:政府与企业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如上海交大设立 “仪器仪表创新班”)、产学研协同攻关核心技术(如中电科 55 所联合高校研发高速 ADC 芯片),正逐步破解这些难题。

五、未来展望:仪器仪表行业进入 “创新爆发期”

政策支持 + 市场需求 + 技术突破三重驱动下,国内仪器仪表行业正进入 “创新爆发期”:预计到 2028 年,国产高端仪器在通信测试、工业检测、科研教育等领域的市场份额将提升至 40% 以上,形成 “技术自主可控、市场内外双拓、生态协同发展” 的新格局,真正成为智能制造与工业升级的 “核心支撑”。

(注:文中企业案例参考行业公开信息,部分数据为模拟推演,仅供行业趋势分析。)
关键词:仪器仪表 国产替代 政策驱动 市场需求 技术创新
浏览量:278
来 源:仪商网
编辑:Jane
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