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仪器仪表公司登陆科创板,上市首日开盘价35.5元
发布日期:2020-07-03 11:09

2020年7月3日,科创板新股皖仪科技今日上市,开盘价35.5元,上涨129.03%。



皖仪科技主营业务为环保在线监测仪器、检漏仪器、实验室分析仪器、电子测量仪器等分析检测仪器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提供相关技术服务。公司科创板申请获上交所受理日期为2019年12月25日,从上交所受理到今日上市,累计用了191天。


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显示,公司本次发行总量为3334.00万股,其中,网上发行量为1266.90万股,发行价格为15.50元/股,发行市盈率38.81倍,行业平均市盈率29.70倍,网上发行有效申购户数为399.20万户,网上发行最终中签率为0.03726073%。今日该股开盘报35.5元/股,涨幅为129.03%。


皖仪科技登陆科创板


7月3日,分析检测仪器领域领先企业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皖仪科技,股票代码:688600)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标志着皖仪科技正式迈入资本市场,公司发展再上新台阶。据了解,皖仪科技本次发行股票数量3,334万股,发行价格15.50元/股,募集资金分别投向分析检测仪器建设项目和技术研发中心项目。


皖仪科技是一家专业从事环保在线监测仪器、检漏仪器、实验室分析仪器、电子测量仪器等分析检测仪器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提供相关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自2003年成立以来,以光谱、质谱、色谱、频谱技术为基础形成了四大产品体系,产品广泛应用于环保、化工、电力、汽车制造、新能源锂电池、制冷、生物医药、科研等领域,公司曾先后承担四个国家级研发项目,具备环保在线监测仪器、检漏仪器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综合研发实力得到行业认可,已成为工信部公布的首批符合《环保装备制造行业(环境监测仪器)规范条件》的企业之一。


主要产品均为自主研发,198位研发人员,拥有167项专利


作为一家研发驱动型企业,皖仪科技自成立以来便专注于分析检测仪器的创新研究与开发,主要产品均为自主研发所得。目前,公司已经掌握了涵盖光谱、质谱原理的环境监测技术、真空检漏技术、多平台智能分析软件技术等一系列具有自主产权、国内先进的核心技术。


早在2012年,皖仪科技便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经过多年的培养和投入,公司已拥有一支研发能力强、行业经验丰富的专业研发团队。截至2019年末,这支研发团队人员数量已达到198人,专业背景涉及物理、化学、光学、电子工程、精密仪器、工业自动化、机械设计、软件工程等多个领域。此外,皖仪科技坚持对标国际先进技术,重视对研发项目的投入。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总额分别为3,076.56万元、3,541.52万元和5,128.97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0.84%、10.85%和12.54%,报告期内研发总投入占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1.53%。


这样的投入力度连续3年超过国内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

图片来源:皖仪科技招股说明书


近年来,皖仪科技依托较强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在环境在线监测领域赢得了较强的技术优势。目前同行业大部分企业监测仪器的核心零部件直接采购国外知名品牌或通过委托国外企业定制开发,缺乏关键技术创新。公司主要采取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在环境监测设备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研发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成果,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可实现核心仪表和关键部件的自主设计,主要产品线核心仪表均为自产,与进口仪表相比可达到同等监测精度,稳定性良好,能够替代进口。与此同时,公司还是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保持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借助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优势,针对具体科研项目开展技术研发合作。


经过多年的发展,皖仪科技现有专利167项,其中发明专利49项,实用新型专利101项,外观设计专利17项,2010年,公司被授予创新企业认定证书。公司一直将自主研发作为核心发展战略,产品研发涉及光谱、质谱、色谱、频谱及光、机、电等在内的多个专业技术领域,其综合性强,技术门槛高,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及持续的研发投入。


据了解,皖仪科技曾先后承担“高端检漏仪器设备的研制及应用开发”、“温室气体排放激光监测关键技术与设备”、“高速小型复合分子泵的开发和应用”、“在线离子源、表面三维在线检测分析器等科学仪器设备相关技术、核心部件、配套装置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和产业化示范”四个国家级研发项目,具备环保在线监测仪器、检漏仪器核心部件的专业自主研发能力,综合研发实力得到了业界的充分认可。


此外,皖仪科技还是安徽省创新示范型企业,多次承担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火炬计划等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建有安徽省企业技术中心、安徽省分析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


业绩快速增长市场地位稳定竞争优势突出


技术上的不断突破与产品的持续升级,使皖仪科技营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现金流状况良好,盈利能力不断提升。2017-2019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84亿元、3.26亿元和4.09亿元,近3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实现净利润分别为4974.66万元、5363.27万元和6792.39万元,近3年复合增长率为16.74%。与此同时,皖仪科技还保持了较好的现金流,2017-2019年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890.05万元、3,247.91万元、2,912.96万元。近年来,皖仪科技还不断优化公司资本结构,2019年母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已由2017年的41.86%下降至35.51%。


巨额的研发投入带来的不只是业绩的上升。近年来,随着自身生产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皖仪科技已在环境监测仪器、检漏仪器等领域成功实现进口替代,在行业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拥有较高的市场地位。


在国内环境监测仪器生产企业中,皖仪科技对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聚光科技、先河环保、雪迪龙、力合科技等;在检漏仪器生产企业中,皖仪科技与中科科仪为国产龙头品牌。除了本土企业外,一些国际知名的仪器仪表制造商也在我国建立了分支机构,或与国内企业成立中外合资企业,共同参与市场竞争。


在环境监测仪器领域,皖仪科技与这些进口品牌和上市企业相比,虽然规模较小,但产品性能稳定、监测精度相当,通过差异化市场策略,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检漏仪器领域,皖仪科技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研发投入、市场开拓,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具体到产品上,近年来,随着国家推进超低烟气排放改造,皖仪科技推出超低烟气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并且在国内产品中首批取得国家环境监测总站100mg/m3量程的环保认证,打破了进口产品的垄断,降低了客户的采购费用,受到客户一致好评。此外,公司自主研发的检漏仪器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和其他专有技术,在主要性能指标和稳定性方面已经达到进口产品的同等水平,尤其在锂电池和电力行业的市场占有率较高,专业及时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为公司积累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和深厚的客户基础。


这些成绩让皖仪科技在与国内同行业上市公司的比较中具备了一定竞争优势。在毛利率方面,将同行业公司相关业务的营收摘出来与之比较,皖仪科技的数据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在管理费用方面,皖仪科技的数据则持续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图片来源:皖仪科技招股说明书

图片来源:皖仪科技招股说明书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仪器仪表行业前景广阔


“十三五”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部署,为我国仪器仪表行业未来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随着产业升级,行业内技术水平的提高,国产仪器仪表越来越得到市场的认可。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下,国内仪器仪表行业发展环境良好。随着我国传统产业持续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环境治理、工业装备和质量保证、生物医药、检验检疫、新能源、核电等领域对仪器仪表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皖仪科技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以来,我国工业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继续显现。工业行业结构继续趋优,仪器仪表制造等行业增加值增速持续显著高于其他行业。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仪器仪表制造业全年累计营业收入7,242.60亿元;全年利润总额为700.40亿元。我国仪器仪表制造业的市场需求旺盛。


聚焦到皖仪科技的的主打产品环保在线监测仪器上,其市场发展速度更是迅猛异常。据统计,2018 年我国各类环境监测产品共计销售111,882台(套),与2017年相比增长率为97.8%,销售数量几近翻倍。另外,随着国家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领域企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检漏产品的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扩展,检漏行业未来存在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皖仪科技方面表示,此次登陆科创板,为公司的战略发展翻开了崭新的篇章!将继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加强研发投入,进一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打造一个在分析检测仪器领域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为分析检测仪器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募投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提高皖仪科技综合竞争实力、扩大经营规模,能够迅速扩大公司生产能力,加快启用标准化生产设备、调试设备和检测设备,促进生产的规模化和规范化;迅速提升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新产品的开发进度。利于丰富产品线,完善产品结构,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多个行业的竞争力。(证券市场红周刊 作者:唐宇

关键词:仪器仪表 科创板 皖仪科技
浏览量:1589
来 源:仪商网综合
编辑:清风
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