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尤政
“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让领军企业充分发挥‘出题人’‘阅卷人’作用,以研发投入为‘指挥棒’,引导高校主动打破信息差,让应用研究成果适应产业需求,赋能壮大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近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是解决科研供需对位、探索更高效科研成果转化的全新载体,让一流高校的创新链、人才链优势与一流企业在产业链、资金链的优势共同促进“四链”深度融合。
今年全国两会,尤政准备了《依托未来产业科技园 以四链深度融合促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加快完善卓越工程师培养机制 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根基》等建议。
尤政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国角力的新赛道。我国发表在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及被引用次数居于全球前列,如何及时将这些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至关重要。
科研成果转化仍存在堵点
尤政通过深入调研了解到,近年来,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但是,在科研成果高效转化推进产业升级的这个链条上,仍有一些堵点。
首先,科研产出与市场需求的信息不对称。从发明专利的数量上看,我国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存在海量的“沉睡专利”等待转化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4.7%。其中,企业为44.9%,科研单位为11.3%,高校为3.8%。与之对应的是,美国高校专利转化率约为50%。
其次,专利转移转化的渠道不畅。过去一段时间,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来源。除了专利质量、权益分配机制等因素外,转移转化的平台模式不够健全,抬高了专利转让和专利许可的交易成本。
最后,缺少满足企业需求的转化平台。当前我国“四链”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尚未形成,企业参与“四链融合”的内驱动力不足、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不畅、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对脱节等问题仍较为突出。尤其作为国民经济“压舱石”的国资国企,在科技研发投入和投向方面虽有明确目标,但高效发现并识别符合企业需求的项目并不容易,限制了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尤政说,加快国内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阶跃升进程,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进程,需要企业与高校创新合作方式,组成创新联合体,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进而推动产业升级。
打造科研成果转化全新载体
2022年以来,有关部门启动了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试点及培育工作,依托高校优势学科,既联系产业需求侧,又连接科技供给侧,通过探索“学科+产业”的创新模式,构建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加快集聚人才、技术、资金、数据等创新要素,让一流高校的创新链、人才链优势与一流企业在产业链、资金链的优势结合,共同促进“四链”深度融合。
“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是解决科研供需对位、探索更高效科研成果转化的全新载体。”尤政说。围绕为更好发挥平台功能、释放校企联合创新的动能活力,尤政提出相关建议:
一是“用为导向”,在研发投入渠道和评价机制上,为科研成果涌现和转化护航。释放创新活力,离不开体制机制的保障,需要教育、科技等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让领军企业充分发挥“出题人”“阅卷人”作用,以研发投入为“指挥棒”,引导高校主动打破信息差,让应用研究成果适应产业需求,赋能壮大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高校自身也在科教协同、产教融合中,壮大学科发展,形成产学研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是畅通渠道,为领军企业参与并发挥作用提供便利。实现产业整体跃升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于领军企业的牵引。其中,国资央企肩负着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的任务,需要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加强重点领域研发投入,提高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无论是在功能实现,还是关注的重点产业领域方面,都与未来科技产业园高度一致。因此,加强领军企业与高校等创新环节的互动,并形成创新联合体,有助于更高效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以应用为牵引,加速产品迭代升级,培育壮大经济增长新引擎。
三是金融支持,建立基础研究经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以政府引导和金融服务为抓手,建立健全科研成果作价入股等配套机制,精准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加大产业创新链的资金投入,引导金融机构对重点产业创新链项目给予股权融资支持,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供需精准对接,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资本支撑。
- 关键词:尤政 未来产业
- 浏览量:10773
- 来 源:上海证券报
- 编辑:清风
- 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
MEMS未来何去何从?四位院士带你解读行业动态|2024-10-21
-
检验检测赋能新质生产力——2024年全国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活动启动计量认证|2024-09-20
-
尤政院士:为什么要重视发展高端传感器技术热点头条|2024-09-12
-
院士专家共话仪器仪表领域创新发展行业动态|2024-08-02
-
2024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学术年会在成都成功召开行业动态|2024-08-01
-
国产科学仪器面临多重挑战,专家呼吁:完善创新生态 锻造科研“利器行业动态|2024-05-24
-
学术交流〡第二届全国仪器仪表产教融合学术会议在洛阳市成功举办行业动态|2024-04-25
-
信息通信测试仪器仪表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5G系列高端仪器仪表成果”首次发布行业动态|2024-03-28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十届一次常务理事会议在上海顺利召开行业动态|2024-03-28
-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依托未来产业科技园 以“四链”深度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热点头条|2024-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