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仪器仪表等两集群入围首批山东省先进制造业集群
发布日期:2023-10-26 14:35

青岛两集群入围首批省先进制造业集群


●青岛市仪器仪表集群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占全省比重超过三分之一

●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核心产业产值占全省比重超80%


青岛市仪器仪表集群

规上企业110家,山东省瞪羚企业14家国家级创新载体4个,省级以上创新载体22个

下一步强基础、扩规模、促融合、优生态


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

规上企业140家,上下游企业超600家 2022年核心产业产值超800亿元,近三年平均增速超20%

下一步实施“聚合”“登峰”“蝶变”三大工程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讯 山东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公示首批山东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全省10个集群入选,青岛市仪器仪表集群以及青岛牵头的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榜上有名。


青岛市仪器仪表产业一直走在国内前列,是全球最大的三坐标测量机生产基地和国内规模最大的离子色谱产业基地。目前,青岛仪器仪表产业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占全省比重超过1/3,有规上企业110家,山东省瞪羚企业14家,涌现出海克斯康、中电科思仪等一批知名企业,在工业测控、电子测量、环境监测、海洋观测等多个细分领域国内领先。



青岛市仪器仪表集群创新能力领先。拥有国家级创新载体4个,省级以上创新载体22个。中电科思仪承担我国高端电子测量仪器领域50%以上科研任务,牵头成立青岛科学仪器产业联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重大创新项目落地;山东省电子测量仪器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是国内首个省级电子测量仪器技术创新平台。


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由青岛、烟台、威海三地共同建设,拥有北海造船、中集来福士等总装建造及配套规上企业140家,主建船型本地配套率超过40%,汇集了山东海运、中国船级社青岛分社、青岛海检集团等上下游企业超600家,初步形成了集研发设计、原材料、建造、配套、服务等于一体,船东、船厂双赢共荣的产业集群。2022年,集群核心产业产值超800亿元,近三年平均增速超20%,占全省比重超80%。其中,海工装备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达37%,居全国首位。


从产业格局看,青烟威三地“主业突出、功能互补”。青岛海西湾船舶与海工装备基地连续两年获评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烟台成为全球四大深水半潜式平台建造基地之一,威海形成了高端客滚船、远洋渔船及游艇等特色产品集聚区。一批海洋“大国重器”从这里扬帆远航。交付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及生产平台占全国80%、全球25%;交付了全球首艘十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国内首座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耕海1号”;自主设计、建造我国首艘专业化海上卫星发射工程船;船用柴油机、压载水处理系统、曲轴、涂料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均居国际前列。


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地理空间内,拥有若干产业高端、技术先进、布局合理和管理科学的制造业企业及科研院所、集群发展促进组织等关联机构,通过协同创新与相互合作形成的产业组织形态,是未来制造业竞争的关键所在。山东省自今年起开展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认定,旨在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储备“后备军”。目前,青岛已经拥有智能家电和轨道交通装备两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新获认定的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有望为青岛再添“国家队”新军。


下一步,聚焦仪器仪表集群发展,青岛将重点围绕“强基础、扩规模、促融合、优生态”,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大力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开展联合攻关,打造一批创新联合体,提升国产仪器自主可控水平,为“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提供测试保障;加强中试验证、综合评价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加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培育一批隐形冠军、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聚焦制造过程、质量检测、运行维护、环境安全等环节,深挖仪器仪表应用场景,以需求牵引拉动供给创新,反向赋能集群企业向智能化、高端化持续迈进。


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将实施“聚合”“登峰”“蝶变”三大工程。健全青烟威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围绕做优海洋油气开采装备、大型散货船、高端客滚船、远洋渔船等优势产业“强链”;围绕深远海养殖装备、海上风电装备等新兴特色产业“建链”;围绕海洋牧场与海洋文旅、海上风电、风光制氢等产业融合,以及“航天+海工”新业态“延链”。同时,加快海上风电产业园、潍柴海洋装备制造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目标到2025年,核心产业达到千亿级规模,集群总产值超过1500亿元。(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孙欣)



关键词:青岛 仪器仪表 集群 制造业集群
浏览量:2221
来 源:青岛日报
编辑:清风
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