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刚刚获批时,光电子产业目标是1000亿。时隔20年,正冲刺万亿级产业集群。这个地方的人,有目标, 有精神气。 我相信,只要大家坚持好的精神,继续努力工作,准确把握战略布局方向,我们就一定能够建好东湖科学城!”
5月27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接受专访,他结合华中科技大学的科研、人才的优势,全球科技竞争态势,国内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对东湖科学城建设发展提出建议、分享思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
1、瞄准“0到1”,“换道超车”
“经济欠发达时,人们更加关心技术,因为马上就能转化,但纯技术的创新性和竞争性还是不足。” 尤政表示, 东湖 科学城的建设要看得更加长远,尤其是科学和人才这些最为基础的部分,要 瞄准“0到1”的创新,提升站位、视野、胸襟。
“ 东湖科学城将重点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这可能是个赔本买卖,投了那么多钱、花了那么多精力,短期内效益几乎没有。但是,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重大基础设施未来发挥的作用和潜力。 如果眼光放得够长远,就应该投入去做这件事,参与到国家走向世界创新中心的工作中来。”
尤政表示, 要引导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群体 跳出“自己出题自己解题”的圈子 ,主动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东湖科学城起步区光谷科学岛效果图
他认为,要在某些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实现突破,要有一些差异化的思路布局未来,不能光解决“卡脖子”问题,还要考虑趋势性问题,从“弯道超车”变为“换道超车”。他提示,东湖科学城建设有两个方向要特别关注: 一是信息技术,二是医疗装备。
湖北光谷实验室
尤政表示,在信息技术方面,过去做得较多的是信息应用与集成,在基础技术方面欠缺,导致面临“卡脖子”的状况。 “信息技术的发展 并不完全以实现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容量为目标,而是应用上的最好功能 。”
他以芯片为例进行举例说明。现在分成了两种路径——一是沿着现在的路继续走下去,追求尺寸更小、速度更快;二是在另一途径进行探索,即“微系统技术”。前者世界其他国家已经实现,后者尚未实现。 “微系统技术”不但包含计算和存储,也融合了传感、通信、能源等技术,通俗来说是“全能冠军”、最佳解决方案 。尤政认为,如果能把光源信号处理、收发集成等做成系统,光谷产业将更具优势、技术含量。
在医疗装备方面,他建议光谷抢抓机遇,布局可穿戴可植入设备。医疗装备的发展机遇和信息技术面临着相同的局面和机遇。 华中大是国内少有的同时具备顶尖医学、工学两大学科的高校,并同时拥有同济、协和两所国内顶级医院 。面向人民健康,光谷可充分利用学科、人才、市场等优势,打造医疗装备的“微系统技术”,在技术的切入点、战略选择上布局长远。
2、以武汉为基础范围,整体规划布局
目前,全国正在建设的科学城有10多个。东湖科学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大家身在其中可能觉得建设进度不快。但从全国来看,我认为建设进度可圈可点。”
尤政 建议,省、市、区应充分吸取前人的建设经验,争取后来者居上。
“ 现在不是比谁建设的更快,而是要更多考虑创新点位、保持定力 。每个地区的发展都有各自重点,不能什么有钱、热门就去做什么,高水平重复比低水平重复浪费更大。 东湖科学城在光电子信息技术方面拥有足够强的优势 。应继续扩大这一优势,而不是什么都要做,这个很重要 。 不要单纯追求指标上的好看,要切切实实思考如何更好立足中部、服务中部。 我认为科学城,至少应该以武汉为基础范围进行整体规划布局 。”
他举例,位于北京的怀柔科学城,当初是作为中科院发展需求新的园区与创新基地来建设的,后来为了发展,服务范围从中科院系列扩展到高校、产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缘起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现在不仅是在海淀区,形成了北京各区都有布局的16园“一区多园”发展格局。
3、10.5万华科校友留在光谷,合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
“ 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科学城,是未来国家高技术发展、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共同肩负着国家使命和时代责任。名城与名校,是互相成就的关系,共生共兴、共强共发展。” 尤政表示。
以美国硅谷为例,它实际上是一个大科学城,70%的企业总收入由斯坦福大学师生创办,所生产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约占美国的1/3和1/6。科技人员数量方面,硅谷科技人员数量超过100万人、美国科学院院士近千人、诺贝尔奖获得者超过30人。
华中大校园俯瞰图
过去30多年,华中大与光谷共生共荣,产生了非常好的成果。 尤政表示, 未来,在光谷、在东湖科学城建设发展中, 华中大将在三个方面产生比较大的贡献:
一是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华中大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形成了引以为豪的 “四颗明珠”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脉冲强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目前,华中大已建有各类科研基地/机构307个,国家 、省部和武汉市科研基地/机构175个,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构建了类型最完整的创新链国家基地体系,在光电、先进制造、电气工程等学科形成了体系化的国家基地集群。2021年,学校科研经费、获批国家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均排名全国第六,将为中部、湖北地区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二是打造人才聚集的高地 。一方面是华中大培养的人才,二是通过这些重大基础设施和科研机构,吸引一批全世界科学家集聚东湖科学城。建校70年来,华中大培养了70余万名毕业生,其中约5成留在湖北工作,其中6成在武汉, 光谷集聚了10.5万名华中大毕业生。他们筑梦于华中大、绽放在社会各界 。
华中大校史馆
三是打造成果转化的基地 。华中大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和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光谷支柱产业相一致,技术转化的规模与速度突出。东湖科学城要建好,需要强大的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支撑,这一点华中大能提供很好的支撑。
4、把“电线杆”变成“金字塔” 在创新机制上大胆探索
“ 东湖科学城建设不能完全照搬国际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 。”
尤政表示, 从历史上看,两弹一星模式由一代代中国科技工作者接力攀登、万众一心,很多优秀科学家停掉科研课题,义无反顾去了艰苦的科研基地; 许多单位只要一通电话,要什么人就给什么人。 从现实来看, 要解决重大“卡脖子”技术难题,绝非几个高校、几所科研院所、几家企业能完成的,需要推动更深层次、更全方位的、更全产业链的大协同大合作 。
攻坚建设中的东湖科学城
他表示, 从光谷发展来看,在新兴产业的赛道上从零起步,三十年如一日全方位发展“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已经是非常了不得的成就, 但相较硅谷等世界级光电产业集群地区,要超常规实现创新的跨越突破,要在创新机制上大胆探索 。
光谷实验室,研究人员正在进行智能传感芯片的开发与测试工作
以打造湖北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例,要把一个个“电线杆”样的实验室、研究机构,整合成“金字塔”, 按照发展的需求进行布局整合。比如在信息技术领域,现在至少有4个湖北实验室,可以把力量集聚起来,打造成顶尖的国家实验室。
在目标导向上,要解决“真问题”,做到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在评价方式上,要“破四唯”、“立新标”,支持科研事业单位探索试行更灵活的薪酬制度,稳定并强化从事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科研人员队伍,为其安心科研提供保障;在科学管理上,要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
“在创新生态营造方面,怎么去激发各类人才,确实有很多工作要做。”尤政在清华大学负责相关方面的工作,曾去过艾伦图灵研究院,“他们有一种项目操作模式叫做buy the research time,就是和高校合作买下科学家的时间,让他们专心致志做研究”。另外就是“科学家+项目经理”的模式,由项目经理处理日常事务性工作。 作为政府,应该思考怎样调动资金链、合理布局,应该有更多的机制体制创新。
5、创新构成的产业链才有世界竞争力
从1981年到1990年,尤政一直在华中工学院(现为华中大)学习,当时还没有“光谷”概念。
“30年过去了,我看到光谷坚持把区域当作一个凝聚技术、凝聚人才的地方来建设。我最大的体会,是人还是有目标、有一股精神气。”光谷在技术、产业上取得的发展,创新地位的建立,是无数华中大人、武汉人、湖北人创造出来的。我相信,只要大家坚持好的精神、继续努力工作,准确把握战略布局方向,我们就一定能够建好东湖科学城!
1978年华中大全景图
尤政希望,东湖科学城成为一个能够把科学家想法变成应用技术的地方 。搞创新的应该专心致志搞创新,工程师将其转化为技术,然后产业界转化为产品。“由创新构成的产业链才有世界竞争力,要全力打通科技链、产业链、资金链的全链条深度融合。”
- 关键词:尤政 华中科技大学 东湖科学城
- 浏览量:2555
- 来 源:中国光谷
- 编辑:清风
- 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
MEMS未来何去何从?四位院士带你解读行业动态|2024-10-21
-
检验检测赋能新质生产力——2024年全国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活动启动计量认证|2024-09-20
-
尤政院士:为什么要重视发展高端传感器技术热点头条|2024-09-12
-
院士专家共话仪器仪表领域创新发展行业动态|2024-08-02
-
2024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学术年会在成都成功召开行业动态|2024-08-01
-
国产科学仪器面临多重挑战,专家呼吁:完善创新生态 锻造科研“利器行业动态|2024-05-24
-
学术交流〡第二届全国仪器仪表产教融合学术会议在洛阳市成功举办行业动态|2024-04-25
-
信息通信测试仪器仪表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5G系列高端仪器仪表成果”首次发布行业动态|2024-03-28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十届一次常务理事会议在上海顺利召开行业动态|2024-03-28
-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依托未来产业科技园 以“四链”深度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热点头条|2024-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