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之路:北京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情况
发布日期:2021-10-26 16:11

受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动,传感器向着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的方向加速发展。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传感器产业链。京津冀地区比如北京以高校和重点实验室的研发设计为主导;珠三角地区重在制造,以产品带动应用;中西部重点城市结合自身优势,发展标准化试点应用。


感知芯视界编辑部近期推出“各地传感器产业发展情况系列专题”。下面来看专题中的第三篇——北京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情况与规划。


今年7月,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关于推动北京市传感器产业创新发展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北京将怀柔打造成高端仪器和传感器硬科技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提供有力支撑。


关于北京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情况与规划,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力


创新离不开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的融合、集聚。近日,泽平宏观和智联招聘联合推出“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从结果看,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市人才吸引力指数自2016年的第1位四年后重回榜首。



从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力来看,据查询北京市政府官网5月6日新闻获悉,北京是中国科技人才资源密度最高、质量最优的地区。北京有90多所高校,1000多家科研院所、近100万在校师生,中国顶尖人才和实验室一半在北京。北京集中了全国80%的天使投资人和1/3的股权投资机构,风险投资累计金额在全球仅次于硅谷。平均每天新设立的创新型企业近200家。独角兽企业80家,居全国首位。

在创新制度方面,北京北京围绕科研管理、绩效评价、科技成果权益、长期资本支持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制度突破,比如:


出台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28条

组建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脑科学与类脑科学研究中心等多个新型研发机构,通过这些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形成长期稳定的支持和开放灵活的用人机制

建立规模为300亿元的科技创新母基金,带动和吸引社会投资,资金投入期限可达10-15年

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实现科研人才盼望已久的“自己生的孩子可以自主培养成人了”


二、传感器产业生态与龙头企业


编辑部经查询调研,北京已不断完善智能传感器产业生态链。其中研发设计端最为突出。北京汇聚了国内研究智能传感器的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其中,北京大学的4英寸生产线是国内最早提供MEMS代工的生产线之一。同时,北京还拥有重点科研机构、联盟组织、展览会和产业园,目前已形成了智能传感器技术研发设计、芯片制造方面的产业优势。


编辑部从传感器产业链角度,列举了上中下游不完全的企业名单(排名不分先后,欢迎补充):


研究与开发: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半导体所、中科院微电子所、中科院电子所、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材料及设备:北方华创、北京埃德万斯离子束技术研究所

设计:兆易创新、水木智芯科技、中星微电子、北京青鸟元芯微系统、北京耐威科技、北京宝力马传感技术、北京思比科微电子、芯福传感器技术、北京久好电子、中科银河芯

制造:赛微电子

应用:小米通讯技术、锤子科技、联想集团、驭势科技、北汽、小马智行......


三、怀柔区:打造高端仪器和传感器硬科技产业基地


据了解,北京市将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列为全市十大高精尖产业体系的29个细分领域之一。今年7月,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关于推动北京市传感器产业创新发展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指出,以怀柔科学城建设为重要契机,将怀柔打造成高端仪器和传感器硬科技产业基地,为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提供有力支撑。


《方案》重点任务分为3个时间阶段:

(一)2021-2022年:打造技术实现支撑体系,建立企业培育服务体系

(二)2023-2025年:深化完善企业培育服务体系,加快形成传感器产业集群

(三)2026-2030年:持续提升价值链,不断完善生态链


怀柔概况


怀柔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北依燕山山脉,南偎华北平原,全区总面积2122.8平方公里,距中心城区50公里,距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2公里。截至2019年底,怀柔区有12个镇、2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42.2万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确定怀柔区的功能定位是:首都北部重点生态保育和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服务国家对外交往的生态发展示范区;绿色创新引领的科技文化发展区。


产业支撑体系


第一个重点任务时间阶段(2021-2022年),怀柔区已布局产业支撑体系和企业培育服务体系,初有成效。


怀柔科学城


怀柔科学城位于北京市东北部,规划范围100.9平方公里,怀柔科学城是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目前布局科学设施平台超过40个,是全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为发展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提供了广阔应用场景和创新迭代平台。


中科院力学所、物理所、纳米所等18家院所落户,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清华工研院雁栖湖创新中心、黑马集团、德勤大学等各类创新主体相继落户。在怀柔科学城工作的科研人员超过5000人,硕士生和博士生超过1万人。


清华工研院雁栖湖创新中心


2020年11月22日成立,重点聚焦科研仪器、传感器、新材料三大产业方向,打造国际顶尖的硬科技孵化器和创新企业加速器。创新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由怀柔区与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共同发起设立,重点聚焦科研仪器、传感器、新材料三大产业方向。


国家级科学仪器公共服务平台和智能传感器中试服务平台


目前这2大平正式落地怀柔,110万平米的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基地启动建设,一批孵化器、加速器投入运营,国科科仪、欧波同、卓立汉光等近百家科技企业陆续入驻,中科院和各高校的创新成果加速转化。


国家重点实验室


目前,怀柔有色金属新材料科创园内聚集了智能传感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2所依托有研科技集团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企业培育服务体系


设立传感器产业发展基金


由怀柔区政府、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科委牵头,发挥市科创基金等市级基金作用,争取央企资金支持,联合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市级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发展基金,基金总规模10亿元。


完善重点企业培育生态


由怀柔区政府、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牵头,争取央企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申报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和市级产业创新中心,建立科学仪器和传感器硬科技加速器、产业创新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支持向传感器领域重点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开展科学仪器和传感器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技术迭代和示范应用。


四、产业扶持政策(怀柔区)


4月14日,北京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发布支持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创新发展的一些政策措施,推动构建产业生态完善、平台创新活跃的国际尖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高地。


感知芯视界编辑部从政策措施中,挑出在支持科学仪器和传感器关键技术研发及落地转化这块有以下4个方面:


(一)支持科学仪器和传感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持企业用自有资金开展科学仪器和传感器前沿颠覆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经专业机构认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成果,根据项目成效,按照不超过设备、材料购置等研发投入的30%,给予每年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资金支持。


(二)支持先进工艺技术应用。支持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开展工具工装、零部件、质控软硬件、标校技术等先进工艺技术开发、转化和应用,突破高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急需的可靠性、稳定性、批量化校准等问题,培育技术创新自主可控能力。对上一年度先进工艺技术研发应用项目涉及的设备费实际支出,按照不超过30%的比例,给予每年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三)鼓励创新主体争取国家专项支持。支持创新主体申请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按照不超过实际获得国家专项资金的10%,分别给予创新主体最高50万元、项目负责人最高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四)鼓励创业团队落地怀柔科学城。支持高端仪器、传感器等领域的创业团队创新创业,根据其项目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领先性、产业化前景等情况,给予每个项目团队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人才政策(怀柔区)


2018年11月7日出台《怀柔区高层次人才聚集行动计划(2018-2022年)》,即“雁栖计划正式发布。“雁栖计划”设计了包括全球顶尖人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骨干人才、紧缺特需人才等四项人才引进计划。


在此基础上,怀柔区还将分层次多渠道保障人才住房。坚持职住平衡原则,统筹商品房、人才公租房、人才共有产权住房和租赁型职工集体宿舍等建设,提供国际社区、人才公寓、酒店公寓等人才住房。同时,“雁栖计划”将多项人才公共服务措施进行“打包”集成,推行“雁栖人才卡”制度。


五、发展目标


北京到2022年,建成5个协同创新平台和传感器产业发展基金,形成技术实现支撑体系。攻克科学仪器5个领域、1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突破10种以上重点传感器产品。突破智慧城市5个领域、15种以上重点传感器产品,培养1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形成企业培育服务体系。引进培育50家以上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优质企业。


北京到2025年,不断深化完善企业培育服务体系,建设高端仪器和传感器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引进和培育100家以上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优质企业,形成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集群。


北京到2030年,持续提升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价值链,打造2-3个国际知名品牌,实现仪器仪表和传感器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不断完善产业生态链。

关键词:智能传感器 科学仪器 高端仪器
浏览量:4145
来 源:感知芯视界
编辑:清风
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