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财政部发布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产业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公告,符合要求的企业即可享受税收优惠。
事实上,自2019年5月以来,各地方政府都在密集推动包括人工智能、国产软件和集成电路等行业的支持配套措施,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和政策配套建设。
一位紫光集团的前高管表示,中美贸易谈判不管最后谈成什么样,中国是铁了心要发展集成电路。作为一家企业,一定要有“进”(供应)有“出”(销售),自主研发至少能解决企业‘出’的问题。
细分领域国产替代寻找
无论是智能手机、电脑还是复杂的网络设备,芯片都是所有数字化产品的“大脑”。根据海关统计数据,2018年中国进口了价值超过3000亿美元的计算机芯片,中国近10年芯片进口额每年都超过原油进口额。
在目前中美不断在“卡脖子”技术博弈的局势下,国产企业突破国外对关键半导体材料和相关软件的封锁势在必行,包括硅片、掩膜版、光刻胶、湿电子化学品、靶材、CMP抛光材料、电子气体等各个领域。
某券商认为,虽然中国在芯片核心技术还未出现领先全球的上市公司,但是一些细分领域的国产代替仍然有机会,比如上游的晶圆片所用的碳素制品,以及靶材技术材料的国产替代等。这些领域可能会诞生一些逐步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迭代的优质企业,积淀深厚的国产龙头企业只要持续投入研发,就能逐步掌握核心技术,最终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国产替代。
目前,已申请在国内科创板上市的澜起科技值得关注,它被誉为“中国唯一打入国际主流服务器”领域的核心芯片供应商,凭借在高速、低功耗、内存子系统芯片设计上的技术和人才储备,大力布局用于云端数据中心的AI芯片。其招股书显示,2016~2018年公司累计研发投入比例均高于科创板上市标准第二条15%的水平线,过去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8.45亿元、12.28亿元、17.5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93亿元、3.47亿元和7.37亿元。
积极培育本土企业
要降低对美国芯片的依赖,中国耗资上千亿美元培育本土芯片领军企业,寻求获得自主芯片设计和生产制造的能力。麦肯锡报告显示,过去五年至未来五年的10年间,中国政府在芯片行业的投入预计达到1700亿美元。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手机中的核心器件大多已实现了国产化,例如海思麒麟980。但是,被誉为模拟芯片皇冠上明珠的射频,则一直难以突破。欧美厂商占据全球约95%的射频市场。射频芯片中的BAW滤波器市场,Avago和Qorvo市占率在95%左右,Skyworks、Qorvo、Murata等公司则基本占据了功率放大器市场,至今没有一家亚洲厂商进入顶尖行列。
随着5G加速推进,国内从事射频器件制造的公司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国内射频器件厂商,比如锐迪科微电子、唯捷创芯(Vanchip)、中普微、国民飞骧(Lansus)、中科汉天下(Huntersun)、广州智慧微电子(SmarterMicro)等;射频晶圆代工厂商,如海威华芯、三安集成等。
芯片尤如未来社会的大脑
IC Insights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前十大IC设计企业中,中国上榜的公司有华为海思和紫光展锐,不过与排名第一的高通170.78亿美元营收相比,展锐只有20.50亿美元。目前,紫光展锐的5G技术和产品已做好了商用部署,成功完成了3.5GHz及2.6GHz频段的SA及NSA模式下的5G通话测试。
中科汉天下作为国内领先的2G/3G/4G射频前端芯片供应商,2015年芯片的总出货量就已经近6亿颗,射频前端芯片出货量在中国公司排名第一,远超国内同行出货量之和。2016年,中科汉天下开始大规模量产4G三模八频和五模十七频的射频前端套片。
通信领域的业内人士认为,5G手机最大的成本或许会转向整套的射频方案。相关分析显示,一部4G全网通手机,射频前端套片往往包含2~3颗功率放大器、2~4颗开关、6~10颗滤波器,其成本约为8~10美元,但5G时代,射频前端套片的成本很可能会达到25-40美元,超过手机主芯片。
另外,作为5G等通信设备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光芯片越来越受到业内关注。光芯片主要利用半导体材料内部能级跃迁过程伴随的光子的产生和吸收,进而实现光电信号的相互转换。不过,光芯片国产化率仍然不高,尽管10Gb/s速率的光芯片国产化率接近50%,但25Gb/s速率及以上国产化率不超过5%,仍然严重依赖于新博通、MAOM、三菱、住友、Oclaro等美日公司。
不过在二级市场方面,包括光迅科技、海信宽带、华工正源等正在通过自研或者收购的形式入局光芯片领域;一级市场方面,云岭光电、光安伦、长光华芯、中科光芯、源杰科技、仕佳光电子、华兴半导体、芯芸光电等也受到资本关注。
打造芯片产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要真正诞生国际一流的芯片公司,仍需时日。
中国半导体行业研究机构芯谋研究公司分析师日前表示,美国越是制约,中国越是会有动力去带头建立一个平行的生态体系,这对于全球产业长期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因为美国将不再拥有唯一的话语权。
中国在发展半导体生态系统当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找到并发展新的供应商。国际数据公司半导体项目副总裁马里奥莫拉莱斯表示,预计目前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会鼓励中国在未来五年,加大对包括芯片和软件在内的技术领域的投资。鉴于持续回流的人才,中国未来将推动更多的创新,提升产业规模,因此中国生态系统的能力不容低估。
上海深圳领先AI产业集聚区初现
在打造集成电路创新高地方面,上海、深圳走在全国前列。2018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已经达1450亿元,占全国销售的1/5。
在芯片设计领域,部分企业研发能力已达7纳米,紫光展锐手机基带芯片市场份额位居世界第三。在芯片制造领域,中芯国际、华虹集团年销售额在国内居前两位,28纳米先进工艺已量产,14纳米工艺研发基本完成。在装备材料领域,中微、上微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刻蚀机、光刻机等战略产品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深圳5月8日发布的最新集成电路产业五年推进计划文件显示,到2023年,目标产业整体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芯片设计业销售收入突破1600亿元,制造业及相关环节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引进和培育10家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引擎。
5G社会将改变许多硬件软件企业的命运
在人工智能产业的投入方面,继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落地上海、北京之后,国家级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园区建设也将有实质性进展。《人工智能示范园区认定和管理办法》将于近日出台,后续有关部门将据此开展国家级人工智能示范园区的认定和征集工作,首批名单或于6月底公布。
目前,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为代表的三大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人工智能企业总数占全国的86%。上海出台了《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成立了交大“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同济“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等。此外上海还汇集了微软、亚马逊、SAP等众多国际巨头的研究院落户。
上个月,北京海淀区也出台了“人工智能十五条”和“智能网联汽车十五条”,联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发起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创业基金,并设立10亿元的人工智能产业引导基金;支持高校院所、新型研发平台和顶尖科学家团队等创新主体,对实现重大突破的项目最高给予2亿元资金支持。支持企业围绕人工智能芯片、核心算法、操作系统、智能传感器等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打造一批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场景,对示范带动效果好的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
海淀区还率先推出首批科技应用场景重点建设项目政策措施,在智能处理芯片技术应用场景方面,将与寒武纪、地平线、比特大陆合作,以通用芯片、半定制化芯片、全定制化芯片和类脑芯片为重点,加强原型芯片验证和量产芯片推广。针对数据中心、交通监管和安防等特定场景,提供高效能边缘计算平台及云端管理平台。
- 关键词:集成电路 人工智能 5G
- 浏览量:4647
- 来 源:仪商网
- 编辑:马致远
- 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
-
睿创微纳:坚持红外热成像全产业链布局,加强多维感知技术研发投入行业动态|2025-05-09
-
5月外贸新规来了热点头条|2025-05-09
-
广电计量:2025年第一季度整体订单金额实现两位数增长,计量校准业务需求承压行业动态|2025-04-29
-
国产半导体设备商共议行业突围:AI等终端景气度向设备环节传导 关税政策不改海外成长机会行业动态|2025-04-29
-
改革加速!广州新组建的质检、计量两大技术机构同日揭牌计量认证|2025-04-27
-
青岛仪器仪表:“小而美”中的硬实力行业动态|2025-04-23
-
全国唯二,青岛这个“小而美”产业为何能入选“国家队”行业动态|2025-04-22
-
苏州市高端仪器仪表产业供需对接会成功举办行业动态|2025-04-22
-
2025 仪器仪表行业热点聚焦:多维度创新驱动产业升级行业动态|2025-04-08
-
首创全球最小力传感器,深企为机器人装上“超灵敏指尖”|龙岗“企”明星行业动态|202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