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工程超乎想象 港珠澳大桥成为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王冠”
发布日期:2018-02-09 09:42


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跨海大桥,世界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桥梁。

26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验收交付,三地距离“半小时生活圈”仅一步之遥。

根据粤港澳三方工作会议《港珠澳大桥跨界交通需求及通行费政策研究专题一》及相关数据综合预测,港珠澳大桥通行费收取标准听证会审核结论为:大桥主体工程30年收费期标准车流量预测为年均2072.57万次。

港珠澳大桥成为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王冠”

交付使用,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认定质量可靠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交工验收会议6日在珠海召开。会议认为,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完善,符合设计及技术规范要求,工序控制严格,工程质量可靠。根据验收办法的有关规定,具备通车试运营条件,同意交付使用。

港珠澳大桥总长55公里,是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也是迄今世界最长跨海大桥,被誉为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王冠”。

作为世界级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实现了“六个最”:

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跨海大桥,也是世界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桥梁。

港珠澳大桥成为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王冠”

7年奋战,各种实验和测试符合设计要求

本次验收交付的主体工程集桥、岛、隧于一体,包含九洲、江海和青州三座通航斜拉桥,约20公里的非通航孔桥,6.7公里的海底隧道,以及连接桥梁和隧道的东西两座人工岛,共约29.6公里,总投资约480亿元。

主体工程于20111月开工,经过大桥建设者7年的砥砺奋战,于20171231日基本建成,全线亮灯。

在此之前,大桥通过了20多天的包括荷载试验在内的各种实验和测试,试验人员通过两辆满载共70吨的载重卡车,以每小时1060公里不等的时速在大桥上行驶,以测试大桥通车条件下所产生的实际承载能力、晃动、振幅、位移等,根据数据判断,大桥各项指标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港珠澳大桥成为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王冠”

超级工程,工艺和技术创新

就是这个世界级的超级工程,人们很难想象,其实它是“车间化”和“流水线”生产出来的。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工程总监张劲文介绍说,大桥桥梁工程的用钢量达42.5万吨,约为60座埃菲尔铁塔,是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如此大规模地使用钢箱梁的工程。

大桥施工工期有限,使用传统的板单元人工焊接质量不稳定,工期难以保证。大桥设计者、管理者与建设者提出一个大胆设想:“在工厂中像生产汽车零件一样,使用机器人焊接,流水线作业生产钢箱梁。”

大桥核心工程沉管隧道施工也同样采用工厂“流水线”生产,设计者将长约6.7公里的沉管隧道设计为由33节巨型沉管和1个合龙段最终接头组成,将建设分解为三个步骤:沉管管节预制、隧道基础处理和沉管浮运安装。

建设者们在国内首次采用工厂流水线预制工艺预制沉管管节,拖至海中沉放安装完成合龙。

港珠澳大桥成为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王冠”

系统集控,管理设备种类繁多数量庞大

随着主体工程验收交付,未来大桥运营管理面临什么挑战。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包括收费、通信、监控、交通安全设施、供配电等12个子系统,内部及外部接口界面关系错综复杂,所用设备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综合管线布设十分密集,系统集控要求高、难度大。

这些又直接关系到大桥的营运质量和用户的行车感受。

“对于设计寿命120年的港珠澳大桥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局长余烈介绍说,管理局将依托三地政府,在现有法律法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管理创新。

以看似简单的收费为例,香港采用的是快易通系统,内地则有一套自己的ETC电子收费系统;香港是按照通行的次数实行月结,而内地采用的是预存扣款;香港和内地使用的货币,也使收费涉及人民币和港币的跨境结算。如何通过兼顾多种软件、识别系统和收费方式,使通行体验更美好呢?

事实上,收费问题只是交通工程建设者需要解决问题的冰山一角,涉及粤港澳三地大桥通行车辆规管、驾驶人资质、车辆运行、保险理赔、收费、通关等各项通行政策已完成研究工作,有关政策正在陆续出台,大桥管理与维护的相关设备也陆续安装到位。

交工验收为多年的建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2018年港珠澳大桥又将踏上营运维护管理的新征程,开启港珠澳大桥营运维护人工智能管理新时代。


关键词:测试测量 系统集控 港珠澳大桥
浏览量:6266
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