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美三方争夺5G标准话语权 美国欲先发制人
发布日期:2016-02-19 09:41


美国运营商AT&T将与爱立信和Intel共同测试5G网络,另一家美国运营商Verizon也计划在今年底前测试5G网络,此举可以认为美国希望通过推动5G商用获取更多话语权。


5G标准话语权中欧占优

5G标准尚在商谈之中,不过目前可以看到中国和欧洲在5G标准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业界虽然普遍认为5G标准将会实现全球统一,然而事实上依然有两条路线的竞争,那就是TDFDD之争。

中国凭借着在TD-SCDMATD-LTE的积累,已经在TD路线中占有足够的优势,目前中国移动建设的TD-LTE网络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4G网络,其发展的4G用户数超过3亿,在中国移动的牵引下全球从设备、芯片、终端普遍支持中国的TD-LTE标准,让这一产业链已经强壮到可以与另一4G标准LTE-FDD相抗衡。

毫无疑问的是中国将继续沿着TD路线研发5G标准,目前中国移动与芯片商、设备商测试TD+技术,今年将规模商用TD+,在TD+中采用的Massive MIMO等技术也将在5G中采用,有助于中国在5G标准中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工信部在2013年牵头成立了MG2020推进组,正式启动我国5G标准化的研究工作,协调国内企业积极开展5G的研发,而不是如3G4G标准时候靠大唐电信一家推动。

欧洲则在LTE-FDD中占据优势,爱立信则成为欧洲METIS-II(领导欧洲5G标准研发的组织)欧盟项目协调人,其认为5G不应视为革命性技术而应该叫演进,即是基于现有的LTE-FDD演进到5G。基于在4G标准中的良好合作,中国和欧洲已经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5G标准研发。

美国在4G标准制定中推出了UMBwimax技术,这两项技术分别由高通、Intel主导,不过前一项由于技术缺陷而失败,后一项则因为CT行业企业如高通、爱立信等基于利益关系不支持导致失败,最终美国在4G标准中的话语权被大幅度削弱。5G标准制定,目前只有Intel有意继续发展wimax5G,然而在4G标准中可见如果Intel不能协调好与CT行业的利益,恐怕要获得欧洲企业爱立信和美国企业高通的支持有困难,而且由于wimax4G标准中竞争失败导致产业发展中断,如今的wimax产业链较弱。

美国推进LTE商用获得产业优势

美国在4G标准制定中败给中国和欧洲后,凭借着迅速推进4G标准的商用赢得产业优势。2009年美国运营商Verizon开始部署LTE-FDD网络,2010年覆盖1亿人口,201012月正式商用LTE网络,采用的是爱立信、阿尔卡特-朗讯等电信设备公司的设备、高通的芯片、韩国三星和LG的手机。随后在2011年美国另一大运营商AT&T也宣布商用LTE-FDD网络,当然也是采用欧美电信设备商的设备和高通的芯片。

借着大规模商用LTE的机会,高通虽然在4G标准制定中失利,但是凭借着其收购来的Flarion拥有的OFDM技术,高通依然成为4G标准中拥有最多LTE专利的企业,美国依然在4G标准中拥有较强的话语权。在中国标准 TD-LTE2014年商用的上半年,只有美国企业高通和Marvell提供TD-LTE芯片,可见美国在LTE标准中拥有的产业优势。

欧美有合作空间

欧洲主导的LTE-FDD标准与中国的TD-LTE、美国wimax并无太多冲突,而TD-LTEwimax正是死对头,欧洲目前在电信设备方面占优势,而美国在芯片方面占优势,中国的华为、中兴在电信设备方面威胁欧洲,在芯片方面开始蓬勃发展与美国形成竞争,在产业方面欧美合作空间要大于中国。

目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美国一直都在限制中国电信设备企业进入,欧洲因此在美国市场获利丰厚。本次美国运营商AT&T测试5G采用的正是欧洲企业爱立信的设备和美国企业Intel的芯片,Verizon年底测试5G网络应该也是爱立信的设备和美国企业的芯片,不管美国要采用wimax技术还是FDD技术,这都对欧洲设备企业有利,美国推动5G商用将有利于美国芯片企业的发展。

中国的芯片企业技术实力落后美国企业不少这是事实,最近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强调发展全网通更是对国内的芯片企业造成不小的打击,因为国内芯片企业尚未能支持全网通,部分芯片企业在LTE-FDDWCDMA技术方面也较弱,导致国产芯片难以走出国门。

5G标准的制定依然处于欧洲、美国和中国的博弈之中,三方也在积极拉动日本和韩国进行合作,美国虽然在标准制定中处于弱势,但是其强大的实力依然是不可忽视的,中国应该注意的是既要坚持发展自己的具有优势的TD-LTE,也应该要注意与其他各方的合作。

关键词:仪器仪表 测试测量 5G测试
浏览量:507
编辑:五五
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