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安徽蚌埠经开区:奏响“港产城”融合“交响乐” 千亿级中国传感谷“提档加速”
3、75、20、60%、100%、4.3……
这些数字看似毫无关联,却是解开一个区域2年跨越式发展的密码,它就是安徽省蚌埠经开区。
成为全国三大传感器基地之一;累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75个,已竣工投产希磁科技产业园等20余个项目;组建了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10余个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2022年和2023年获省“揭榜挂帅”立项数分别占蚌埠市的50%和60%;规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100%;从2021年底到2022年底,区域规上工业产值一年翻了4.3倍。优质学校、居民改善型安居工程……蚌埠临港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建设正酣。
改革没有蓝本,从0到1是最难的跨越。
托管变更以来,蚌埠经开区聚焦产业强区核心战略,着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千亿级智能传感器产业集聚区,加速建设港产城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临港新城……密集擂响的发展鼓点,让这片产业热土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深耕自主可控“芯” 打造千亿级智能传感器产业集聚区
岁末寒冬,中国传感谷展示中心。置身智能高科技时空,触摸未来,记者一行热血沸腾。
展示厅里,机器人全程跟随讲解。传感领域的高精尖产品,琳琅满目,有很多看不懂,甚至叫不出名,但并不妨碍大家充分享受科技创新的力量。
讲解员告诉我们,传感器“身量”不大,却是万物互联的关键。正是利用它采集数据,让人与物“对话”、物与物“互联”成为可能。
中国传感谷是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建设的智能传感产业集聚区,与合肥“声谷”、芜湖“视谷”并称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三谷”,2021年启动建设。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主可控!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采访期间,蚌埠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赵凯说,园区紧扣人工智能与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抢抓国际国内产业链重构窗口机遇。目前,已形成拥有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安徽省智能传感器制造业创新中心等10余个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聚集一批行业领军及重点企业,形成了覆盖研发、制造、封测、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
芯动联科MEMS陀螺仪的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中低精度光纤陀螺和激光陀螺,填补国内高端MEMS惯性传感器空白;3家企业获2023年省“揭榜挂帅”立项……传感谷内持续涌现的创新成果,正不断提升智能传感产业的“含金量”。
蚌埠经开区规上工业产值由2021年底的20亿元攀升至2022年底的86亿元;总投资50亿元的8英寸MEMS晶圆线项目开工建设,加上已有的2条6英寸线生产线,蚌埠成为中国晶圆制造最集中的区域之一;芯动联科成功上市,希磁科技成功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蚌埠经开区投促局副局长王奎如数家珍。
两年太短,一切都在进展;两年虽短,足可看出端倪。
在抢占新赛道的征途中,蚌埠经开区以新模式、新平台推动产业发展,智能传感器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
改革创新激活发展动能 让企业“值得来、还想来、舍不得走”
希磁科技仅用4个月时间,就跑出了从开工到投产的“加速度”,规模化量产也为蚌埠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并带动多家上下游企业落户蚌埠。
“蚌埠现在集聚了智能传感器行业重要的企业、人才、资金等资源,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传感器产业生态圈。”希磁科技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园区靠什么引来“金凤凰”?
蚌埠经开区负责同志笑着说:“优化营商环境,把这片开放创新的热土,打造成为企业‘值得来、还想来、来了就舍不得走’的投资首选地。”
记者了解到,两年来,蚌埠经开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整合、划转等方式将内设机构精简整合为9个。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标准地改革,完成区域能评、环评等九项区域评估。创优营商环境与纪检监察协作区联动,及时响应企业诉求。对全区113个重点企业及项目安排了49名包保干部,建立“清单+闭环”工作机制。
在全省开发区中率先发放科创企业培育券,专门用于补助企业申报各类市级以上科创类型专业平台、专门称号、专项奖励等,支持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科研攻关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工作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23年以来共拨付各类补贴和扶持资金6000余万元,为企业解决用工需求1800余人。
“紧扣企业需求。”蚌埠经开区科信局副局长程诗浩说,中国传感谷在新平台建设上,为了让园区更符合产业发展需求,还建设压力传感器工艺线、ASIC传感器工艺线等多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入驻园区的创业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中试服务。
“临港片区以比亚迪、福瑞士、奥福环保、神舟机械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正在加速集聚。”王奎说,围绕签约落地项目立项、建设、竣工投产等环节,精准对接,全面提升服务代办和全程帮办水平,让“招商服务”成为最优的配套政策和招商的金字招牌。
走进安徽和能科技有限公司,一群年轻人正坐在电脑前工作。 “我们公司大多是年轻人,人才多多。”公司副总经理潘少阳笑着说,“企业轻装上阵。在这里,我们切身感受到蚌埠经开区支持企业的力度,服务企业的温度。”
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 城市更新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面对新使命、新要求,在围绕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升级的同时,如何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安居乐业土壤?
建设港产城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临港新城,应运而生。
行走园区,市临港基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发辉边走边向记者介绍:这两年,园区经济发展蹄疾步稳的同时,随着蚌埠临港片区城市建设日益推进,城市面貌加速“蝶变”,向“新”而行。
在临港产业园里,临港片区城市更新(一期)项目正在建设。项目包含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居民改善型安居工程、产业园区工程和鲍家沟水系治理工程等,总投资约93亿元。
“项目多、工地多、脚手架也多。”曹发辉笑着说,目前我们已建成道路9.7公里、在建道路8.6公里;竣工安置房40多万平方米、累计完成回迁安置1500余户。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长淮卫镇中心卫生院与蚌埠市三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深化紧密型医联体合作。
优质教育资源不断聚集。继新城实验学校临港校区等学校的落成,将再添新地标——蚌埠一中新校区,打造优质教育新高地。
长淮卫镇负责人说,临港片区的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跑出“加速度”的同时,基础教育、环境品质、生态环保、城市更新等民生项目也在积极推进之中,这些项目实施后,加之特色产业项目不断引进、落地,临港片区必将成为蚌埠发展新增长极,未来可期。(周芳林)
- 关键词:智能传感器 中国传感谷
- 浏览量:1035
- 来 源:蚌埠日报
- 编辑:清风
- 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
仪器仪表行业的机遇与挑战:工业互联网的到来科技前沿|2024-11-19
-
深圳光明区:3年聚集超百家企业,加速抢占智能传感器赛道行业动态|2024-11-13
-
无锡高新区:“聚链成群”崛起智能传感器产业高地行业动态|2024-11-11
-
增芯科技12英寸智能传感器晶圆制造产线助力广东打造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第三极”行业动态|2024-11-04
-
中国计量协会电子测量仪器工作委员会顺利召开第一届第二次委员会暨技术交流会行业动态|2024-11-01
-
2024年国际仪器仪表展览会:引领行业创新与发展活动资讯|2024-10-23
-
国际仪器仪表行业动态: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驱动国际资讯|2024-10-23
-
仪器仪表行业中的计量认证:确保测量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计量认证|2024-10-23
-
西安中星测控:解决高端工业压力传感器卡脖子问题行业动态|2024-10-23
-
仪器仪表行业新政策频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头条|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