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加速,2020年中国充电桩行业市场前景及分析
发布日期:2020-04-17 09:45

新能源汽车市场再度迎来新的政策利好,国家启动新一轮充电建设,新能源汽车万亿市场起飞。受此利好消息影响,测试测量仪器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4月14日,国家电网开始启动新一轮充电桩建设,计划安排充电桩建设投资27亿元,新增充电桩7.8万个。根据测算,这将带动新能源汽车消费超过200亿元。项目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湖南、青海等24个省(市),涵盖公共、专用、物流、环卫、社区以及港口岸电等多种类型。

其中居住区充电桩5.3万个,公共充电桩1.8万个,专用充电桩0.7万个,岸电设施150个。补齐居民区充电难、平台互联互通不足等行业短板,以科技创新和深化改革为动力,打造示范样板,带动社会资本共建共营共享,实现高质量发展。根据测算,能带动新能源汽车消费超过200亿元。

除了国家电网之外,此前南方电网在充电桩的动作也已经开始布局。

据国资委网站,未来4年,南方电网将投资251亿元投建充电设施,建成大规模集中充电站150座,充电桩38万个,为现有数量的10倍以上。据估算,将有效带动电网建设、元器件及设备制造、运营运维、整车销售与售后服务等相关产业投资2000亿元左右。


国家电网新一轮充电桩建设投资27亿元

日前,国家电网启动新一轮充电桩建设。据悉,国家电网计划安排充电桩建设投资27亿元,新增充电桩7.8万个,项目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湖南、青海等24个省(市),涵盖公共、专用、物流、环卫、社区以及港口岸电等多种类型。其中,居住区充电桩5.3万个,公共充电桩1.8万个,专用充电桩0.7万个,岸电设施150个。


此外,日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020年电能表、用电信息采集和充电设备供应商资质能力信息文件核实工作已经结束,已将供应商相关信息予以公示。其中,北京动力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方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国网普瑞特高压输电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和信瑞通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华商三优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进入国家电网2020年充电桩设备供应商名单。


以下为具体名单:


来源:国家电网、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国家电网充电设施建设可以补齐居民区充电难、平台互联互通不足等行业短板,以科技创新和深化改革为动力,打造示范样板,带动社会资本共建共营共享,实现高质量发展。根据测算,能带动新能源汽车消费超过200亿元。此外,充电桩作为“新基建”的七大产业方向之一,投资前景广阔,将带动充电基础设施及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


2019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产业保持高速增长,全国充电基础设施规模达到120万个,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电动汽车规模化市场的快速形成和发展。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被列入“新基建”的产业方向中,将迎来更全面的发展。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新基建”——2020年中国充电桩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充电桩是为电动汽车充电的充电设施,其功能类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机,可以固定在地面或墙壁,安装于公共建筑(公共楼宇、商场、公共停车场等)和居民小区停车场或充电站内,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种型号的电动汽车充电。充电桩的输入端与交流电网直接连接,输出端都装有充电插头用于为电动汽车充电。


充电桩市场产业链涉及到的主体包括充电桩设备生产商、充电运营商、新能源汽车等。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一、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上游


充电桩市场的上游为充电桩设备厂商及各类充电桩产品。充电桩涉及到的主体、零部件包括充电模块、电机、芯片、接触器、断路器、外壳、插头插座、线缆材料等。


充电桩的使用环境有可能在光照强、严寒、风雨、明火、汽油接触等条件下,因此安全标准十分严格。目前,关于充电基础设施的行业标准汇总如下: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交流充电桩,俗称“慢充桩”的成本均价在5000-20000元间,而“快充桩”直流充电桩的成本更高约10-15万元。


对分散式充电桩来说,设备的核心是充电模块,用来将交流电转化为给电池充电的直流电,占充电桩建造成本比例的50%左右;对于充电站来说,充电机是重要的核心设备,同样占了一半的成本。此外,变压器、电缆、改性塑料等材料占了一定比重。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附:充电桩产业链上游相关企业: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注: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遗漏与不足,欢迎指正!


二、新能源充电桩中游


充电桩市场中游为运营商,运营大型充电站或提供充电桩服务等。为了更好地服务电动汽车,不少运营商承建了大型的充电站,为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除此以外,在小区、购物中心、商厦、学校、政府等地方也设立充电桩以满足电动汽车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公共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持续高速增长,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国充电设施较去年新增超过12.85万台。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数据显示,2015-2019年我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持续保持增长。2015年底,我国公共类充电设施保有量仅为57792台,截至到2019年已达到516396台。


此外,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月,公共类充电桩累计达53.1万台,其中交流充电桩30.1万台、直流充电桩22万台、交直流一体充电桩488台。


数据来源:中国充电联盟、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除了充电桩以外,充电站也得到长足发展。据统计,全国充电站保有量由2015年的1069座增加到2019年的35849座。此外,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月,全国各省份充电站数量最多的为广东省,共5333座,其次分比为上海市4096座、江苏省3809座、北京市3714座、浙江省2358座、山东省2071座、河北省1582座、湖南省1353座四川省1314座、湖北省1232座。


数据来源:中国充电联盟、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全国充电桩、充电站的密度逐步提高,电动汽车车主充电的便利性也得到大幅改善。目前,市场中的充电运用商主要为第三方企业,同时部分车企、能源企业也涉足充电运营服务。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月,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商拥有充电桩数量最多的为特来电,共152106个;其次为星星充电,充电桩数量为130013个,仅上述两家运营商的充电桩布局数量超10万个。


数据来源:中国充电联盟、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值得注意的是,“新基建”的利好,充电桩投资前景向好,更多企业加快布局。日前,宁德时代联合百城新能源成立了一家新能科技公司。据悉,上海快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于3月6日成立,注册资本为5000万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陈盛旺,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新能源科技、电池科技、计算机软硬件科技、互联网信息技术、电子科技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合同能源管理等。据了解,上海快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大股东为福建白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认缴金额为2550万人民币,持股比例为51%;二股东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认缴金额为2450万人民币,持股比例为49%。


3月11日,宁德时代回应和百城新能源联合成立新公司是正式布局智能微网一体化储存系统。据了解,智能微网一体化储存系统是宁德时代研发的,集储能服务、充电服务和电动汽车检测服务三大功能于一体的系统设备,可以解决传统充电站配电难、选址难、对电网存在冲击风险的问题,快速形成大功率超级快充网络。宁德时代与百城新能源的联合,可以看作是向新能源汽车充电领域的布局。


附:充电桩产业链中游相关企业: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注: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遗漏与不足,欢迎指正!


三、新能源充电桩下游


充电桩市场下游应用即为各类电动汽车。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推广、应用,持续扩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为充电桩市场带来大量需求。目前,电动汽车的车型包括轿车、SUV、MPV、客车、货车、专用车等。


2019年,国家出台多重利好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除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等,2019年新发的增值税下调、支持新能源公交车推广应用、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延续等政策也在支持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工作。但受车市低迷、补贴退坡、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2020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或将不及往年的速度。


推广新能源汽车是主流趋势,同时限购城市群体和网约车出租车群体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消费主体,需求仍存在进一步释放的空间。2020年,国家及地方将会出台更多措施以刺激汽车消费,而此前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期间,就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相关问题,工信部苗圩部长作出了回应,2020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将保持相对稳定,不会大幅退坡,新能源汽车市场存在着机遇与挑战。


整体来看,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依然向好,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充电站的建设,我国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保有量的配比也逐步趋于合理。虽然充电基础设施布局日渐完善,但与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相比仍有不足的地方,未来还将加快增长。


据预测,2020年,公共充电桩预计新增公共充电桩15万台,其中公共直流桩6万台,公共交流桩9万台;新增私人桩约为30万台;预计新增公共充电场站8千座。


附:充电桩产业链下游相关企业: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注: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遗漏与不足,欢迎指正!


(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关键词:充电桩 测试测量 仪器
浏览量:1848
来 源:仪商网综合
编辑:清风
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