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华为等概念助力 测试仪器企业未来可期?
发布日期:2020-03-03 10:34

原标题:20年深耕测试仪器,新能源车、华为等概念助力,东方中科即将爆发

在国内A股市场上,有这么一家公司,它是国内测试仪器的行业龙头,背靠中科院的超强研发能力,在近年来5G、新能源汽车、华为等热点概念中都有重要地位,它就是东方中科。近年来,公司发展迅速,在A股市场上成为炙手可热的超级牛股。

一、二十年辛勤开拓,铸就国内测试领域龙头的利剑


公司是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旗下东方科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是国内引入测试仪器科技租赁业务领域的先行者之一,已发展成为国内少数能够全面提供仪器销售、租赁、系统集成及相关技术服务的综合服务商。公司多年来深耕测试测量领域,在5G通讯、新能源汽车、工业电子、消费电子、科研院所等多个领域为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



公司成立于2000年8月,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2),公司通过大规模代理国际知名品牌产品,确立行业地位,初步形成全国性营销网络;第二阶段(2003-2005),公司开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逐渐发展出产品销售与增值服务的业务模式;第三阶段(2006年至今),公司与全球最大的科技租赁公司日本欧力士战略合作,逐渐发展成为电子测量仪器的综合服务商,并于2016年在深交所上市。


公司具有强大的股东背景,其中实际控制人为中国科学院控股,持股比例为30.77%;日本欧力士持股23.86%。公司所处行业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并与下游硬科技企业联系密切,具有较强的行业壁垒。公司作为中科控股的控股孙公司, 强大的股东背景为公司发展提供了技术、资本上的双重保障。


目前,公司正式代理的仪器品牌近20个,业务涉及的仪器品牌超过200个,能提供超过3000种型号的仪器产品,丰富的产品种类可较好满足行业客户的需求。



二、高速增长,同时又高质量发展


自2011年至今,公司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公司近7年营业收入的复合增长率为11.6%,且几乎每年都保持增长。截止到2018年年末,公司的营业收入达到了9.26亿元,同比增长了18.1%,净利润为0.47亿元。截止到2019年3季度,公司的营业收入为7.35亿元,净利润为0.39亿元,预计2019年仍然能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从公司的盈利能力看,毛利率、净利率、加权净资产收益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其中2018年,公司的三项盈利能力指标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说明2018年公司的盈利能力有较大幅度提升,这一点在营收和净利润上都有体现。



从费用率角度来看,公司的近几年的销售费用率呈现出下降趋势,管理费用率则出现缓慢上升的趋势。整体上两项费用率基本持平,略有下降趋势。说明公司的管理效率不断上升,尽管销售费用率有所增长,整体的费用率比较稳定。



另外,从研发投入上来看,公司近三年的研发投入不断增长,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保持稳定。截止到2018年,公司的研发投入达到了0.226亿元,占营收比例为2.44%,结合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公司的发展有较好的可持续性。



三、5G、新能源汽车、华为等概念齐助力,未来可期


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测试仪器的相关业务,近年来,5G、新能源汽车、华为等概念不断走强,推动了公司5G网络测试、新能源汽车、华为终端设备的测试业务,公司有了这些助力,会保持较高的速度和质量发展。


公司的前五大客户,就包含了5G、汽车制造测试的重点企业,且公司的客户结构比较合理,没有过多依赖大客户的风险。



新一代通信技术(5G)无论是标准制定,或是在研发生产,还是在规模制造,都高度依赖测试设备的及时就位,特别是在标准制定落地环节,测试设备更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随着5G 建设周期的到来,通信基站将迎来新一轮建设,直接拉动对相关测试仪器的需求。


测试测量在新能源车研发、出厂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新能源车若要在获得市场认可,需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测试,主要为安全性和性能评测两方面。




四、总结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回归,将进一步释放新能源汽车测试需求,同时公司近年来发展出无线充电测试,为手机、新能源汽车未来无线充电做好了准备。5G的发展,随着基站的建设,也将不断释放需求。公司与华为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其中海思半导体更是公司的前五大客户之一。技术的应用离不开测试,未来公司的需求将会有较大增长,目前公司的经营状况非常好,市盈率在77左右,公司的股价也仅为23.78,未来还会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关键词:测试仪器 东方中科 新能源汽车 华为
浏览量:1365
来 源:小北读财报
编辑:清风
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