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五大要点概述
发布日期:2015-12-02 14:25

 传感器是将一种物理量经过电路转换成一种能以另外一种直观的可表达的物理量的描述。本文对传感器的概念、原理、特性、设计要点及其重要性进行逐一介绍,让大家对传感器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1、传感器的概念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它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

2、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传感器工作原理的分类物理传感器应用的是物理效应,诸如压电效应,磁致伸缩现象,离化、极化、热电、光电、磁电等效应。被测信号量的微小变化都将转换成电信号。化学传感器包括那些以化学吸附、电化学反应等现象为因果关系的传感器,被测信号量的微小变化也将转换成电信号。向传感器提供±15V电源,激磁电路中的晶体振荡器产生400Hz的方波,经过tda2030功率放大器即产生交流激磁功率电源,通过能源环形变压器T1从静止的初级线圈传递至旋转的次级线圈,得到的交流电源通过轴上的整流滤波电路得到±5V的直流电源,该电源做运算放大器AD822的工作电源;由基准电源AD589与双运放AD822组成的高精度稳压电源产生±4.5V的精密直流电源,该电源既作为电桥电源,又作为放大器及V/F转换器的工作电源。

当弹性轴受扭时,应变桥检测得到的mV级的应变信号通过仪表放大器AD620放大成1.5v±1v的强信号,再通过V/F转换器变换成频率信号,通过信号环形变压器 T2从旋转的初级线圈传递至静止次级线圈,再经过外壳上的信号处理电路滤波、整形即可得到与弹性轴承受的扭矩成正比的频率信号,该信号为TTL电平,既可提供给专用二次仪表或频率计显示也可直接送计算机处理。由于该旋转变压器动——静环之间只有零点几毫米的间隙,加之传感器轴上部分都密封在金属外壳之内,形成有效的屏蔽,因此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有些传感器既不能划分到物理类,也不能划分为化学类。大多数传感器是以物理原理为基础运作的。化学传感器技术问题较多,例如可靠性问题,规模生产的可能性,价格问题等,解决了这类难题,化学传感器的应用将会有巨大增长。

3、传感器的特性介绍

(1)、静态特性:是指对静态的输入信号,传感器的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所具有相互关系。因为这时输入量和输出量都和时间无关,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即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可用一个不含时间变量的代数方程,或以输入量作横坐标,把与其对应的输出量作纵坐标而画出的特性曲线来描述。表征传感器静态特性的主要参数有:线性度、灵敏度、分辨力和迟滞等。

(2)、动态特性:是指传感器在输入变化时,它的输出的特性。在实际工作中,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常用它对某些标准输入信号的响应来表示。这是因为传感器对标准输入信号的响应容易用实验方法求得,并且它对标准输入信号的响应与它对任意输入信号的响应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往往知道了前者就能推定后者。最常用的标准输入信号有阶跃信号和正弦信号两种,所以传感器的动态特性也常用阶跃响应和频率响应来表示。

(3)、线性度:通常情况下,传感器的实际静态特性输出是条曲线而非直线。在实际工作中,为使仪表具有均匀刻度的读数,常用一条拟合直线近似地代表实际的特性曲线、线性度(非线性误差)就是这个近似程度的一个性能指标。拟合直线的选取有多种方法。如将零输入和满量程输出点相连的理论直线作为拟合直线;或将与特性曲线上各点偏差的平方和为最小的理论直线作为拟合直线,此拟合直线称为最小二乘法拟合直线。

(4)、迟滞特性:表征传感器在正向(输入量增大)和反向(输入量减小)行程间输出-输入特性曲线不一致的程度,通常用这两条曲线之间的最大差值△MAX与满量程输出F?S的百分比表示。迟滞可由传感器内部元件存在能量的吸收造成。

(5)、灵敏度:灵敏度是指传感器在稳态工作情况下输出量变化△y对输入量变化△x的比值。它是输出一输入特性曲线的斜率。如果传感器的输出和输入之间显线性关系,则灵敏度S是一个常数。否则,它将随输入量的变化而变化。

4、传感器的设计要点

(1)、一般所测得的物理量是非常小的,通常还带有作为传感器物理转换元件固有的转换噪声。比如传感器在1被放大倍率下的信号强度为0.1~1uV,此时的背景噪声信号也有这么大的水平,甚至于将其湮灭。如何将有用信号尽量取出并且压低噪声是传感器设计的首要解决的问题。

(2)、传感器电路一定要简单精炼。设想具有3级放大电路的,带有2级有源滤波器的放大回路,放大了信号的同时也将噪声放大了,如果噪声不是明显偏离有用信号频谱,则无论怎样滤波两者同时放大,结果信噪比没有提高。因此传感器电路一定要精炼简约。能省1只电阻或电容就一定要将它去掉。这一点是许多设计传感器的工程师们容易忽略的问题。已知的情况是,传感器电路随着噪声的问题困扰,电路越修改越复杂,成为怪圈。

(3)、功耗问题。传感器通常在后续电路的前端,有可能需要较长的引线连接。当传感器功耗较大时引线的连接将会所有的无谓噪声以及电源噪声引入使得后续电路愈发难以设计。在够用的情况小如何降低功耗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4)、元器件的选用和电源回路。元器件的选用一定要够用为好,只要器件指标在需要的范围之内就可以了,余下的就是电路设计问题。电源是传感器电路设计过程一定要遇到的难题,不要追求无法达到的电源指标,而选择一款带有较好的共模抑制比的运放,采用差分放大电路设计可能最普通的开关电源以及器件就能满足你的要求。

5、传感器的重要性

传感器技术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称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之一。微电子技术的大力发展与进步,极大地促进了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传感器技术发展十分缓慢,制约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技术发展的瓶颈。这种发展不协调的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近几年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甚至局部领域出现了由于传感器技术发展的滞后,反过来影响、制约了其他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的情况。所以传感器技术又被认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关键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先导。许多国家都把传感器技术列为重点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美国曾把20世纪80年代看成是传感器技术时代,并列为20世纪90年代22项关键技术之一;日本把传感器技术列为20世纪80年代10大技术之首;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也把传感器技术列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技术之一。

可见,传感器技术是一项与现代技术密切相关的尖端技术。一个国家、一项工程设计中传感器应用的数量和水平直接标志着其技术先进的程度。当今传感器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先进的设备和系统中。例如,“阿波罗”运载火箭采用的传感器达2077个;宇宙飞船部分的传感器达1218个;一架波音飞机所用的传感器达上千只……。可以说,任何自动控制装置和系统都离不开传感器技术。

从生产技术的发展角度看,人类社会已经或正在经历着由手工化向机械化向自动化到信息化… …的发展历程。在这个发展历程中的每一历史时代,都有其代表性的生产方式作为标志,它们是:手工化――人与简单工具;机械化――动力与机械;自动化――自动测量与控制;信息化――智能机械与装置(智能机器人)。而每一种生产方式,又要以相应的科学技术水平作支柱。很显然,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在于,不断用机(仪)器来代替和扩充人的体力劳动(第一次产业革命)和脑力劳动(第二次产业革命),以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为此目的,人们在不懈地探索着机器与人之间的机能模拟――人工智能,并不断地创造出拟人装置――自动化机械,以至智能机器人(第三次产业革命的象征)。

由前述可知,作为模拟人体感官的“电五官”(传感器)是猎取所研究对象信息的“窗口”;如果对象也视为系统,从广义上讲传感器是系统之间实现信息交流的“接口”,它为系统提供着赖以进行处理和决策所必须的对象信息,它是高度自动化系统乃至现代尖端技术必不可少的关键组成部分。例如:仪器仪表是科学研究和工业技术的“耳目”。在基础科学和尖端技术的研究中,大到上千光年的茫茫宇宙,小到10-13cm的粒子世界;长到数十亿年的天体演变,短到10-24s的瞬间反应;高达5×104~108℃的超高温、或3×108Pa的超高压,低到0.01K的超低温,或10-13Pa的超真空;强到25T以上的超强磁场,弱到10-13T的超弱磁场……,要检测如此极端巨微的信息,单靠人的感官或一般电子设备远已无能为力,必须借助配有相应传感器的高精度或大型检测系统才能奏效。因此,某些传感器的发展,是一些边缘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的先驱。

在工业和国防领域,传感器更有用武之地。高度自动化的工厂、设备、装置或系统,可以说是传感器的大集合地。例如:工厂自动化中的柔性制造系统(FMS),或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几十万千瓦的大型发电机组;连续生产的轧钢生产线;无人驾驶的自动化汽车;多功能装备指挥系统;直至宇宙飞船或星际、航海、海洋探测器等等,均需配置数以千计的传感器,用以检测各种各样的工况参数,以达到运行监控的目的。

当传感器技术在工业自动化、军事国防和以宇宙开发为代表的尖端科学与工程等重要领域广泛应用的同时,它正以自己的巨大潜力,向着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渗透;生物工程、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安全防范、家用电器等方面的传感器已层出不穷,并在日新月异地发展。

可见,从茫茫太空,到浩瀚海洋;从各种复杂的工程系统,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几乎每一个现代化项目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未来的社会将是充满传感器的世界。

关键词:仪器仪表 传感器
浏览量:754
来 源:仪器仪表商情网
编辑:荆楚
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