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6XX模块化线束线缆综合测试系统:μΩ级接触电阻测量稳定度
发布日期:2024-03-01 15:34

研究背景


在新能源汽车的线束线缆测试中,由于焊接点、铆接点以及紧固件等接触类电阻值普遍处于mΩ甚至μΩ的极低水平,这些微小电阻值对电流传输的效率和稳定性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准确评估这些电阻值对于确保新能源汽车的安全运行和卓越性能至关重要。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满足这一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同惠电子创新推出了TH6XX系列模块化线束线缆综合测试系统。这一系统采用专有的μΩ级接触电阻测量技术,确保了数百路,乃至数千路新能源线束线缆的品质和连接可靠性。



TH6XX系列作为同惠电子多年研发经验的集大成者,采用了先进的四线式测量技术,拥有高达320-2560CH的测量通道数。无论是低至1μΩ的导通测试,还是高达AC2000V/DC3000V的耐压测试,TH6XX系列都能轻松胜任。



TH6XX系列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FPC、集成母排焊接电阻CCS、汽车PDU、高压线缆、线束品质及连接可靠性检验。


无论是焊接点、铆接点还是紧固件等接触类电阻,TH6XX系列都能提供精确的测量。


TH6XX系列强大特点


一、μΩ级接触电阻测量稳定度


焊接点、铆接点、紧固件等接触类电阻值很低,通常为mΩ甚至μΩ级别,常规线束测试采用的恒压法或者小电流恒流法难以达到理想的测量分辨率和测试精度。


TH6XX系列凭借公司多年微弱信号测试技术积累,采用专有的μΩ级接触电阻测量技术,保证μΩ级别微小接触电阻测试稳定、可靠,重复性高:


(一)采用DC恒流测试方法,将恒流源电流提高至1A;

(二)采用四线式测量技术,有效消除测试引线电阻压降带来的测试误差;

(三)支持快速短路清零,最小测试分辨率稳定可达1μΩ;

(四)在微小电阻测试时,测试连接系统存在数μV至数十μV的金属接触热电势,且该热电势随系统和外界环境温度不断变化。


因此,消除热电势影响成为系统稳定测量的主要因素。本系统可快速、可靠地消除接触热电势的影响,保证μΩ级接触电阻的稳定测量。


二、多项专利技术


A. ms级高速短断路测试判断(专利号:201210021127.2)


传统的短断路测试方法往往面临着效率瓶颈。在一个拥有数千条线路的系统中,如果每条线路都需要逐一进行测试,那么测试的时间将会非常漫长。这不仅影响了生产效率,还可能导致测试成本的增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TH6XX系列模块化线束线缆综合测试系统中创新研发了ms级高速短断路测试判断技术。


这项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将整个测试过程进行二分处理,通过智能算法和高效的硬件支持,将测试时间大大缩短。能够准确检测出线路中的短路和断路情况,确保线束的质量和使用安全性。


B. 高低压分离,范围更宽、精度更高的绝缘电阻测试(专利号:202310166151.3)


线束测试时,涉及短断路、导通、元器件、交流阻抗、耐压、绝缘等参数的测试,不同参数测量技术不同,各种高低压、交直流信号相互干扰,将严重影响通道间绝缘性能并降低绝缘测试稳定性及测试范围。



TH6XX系列采用高低压分离专利技术,将高低压、高低频信号相互隔离,有效解决了通道间相互干扰的关键技术难题,将仪器自身绝缘阻抗提高到100GΩ,从而使绝缘电阻测试范围达到了1GΩ以上。


C. 多种高压测量技术,保证系统高效测试(专利号:201810815965.4)



TH6XX系列产品内置二分法、一对其他、自动测试、所有对地、产品分组等多种高压测试方法,在保证测试结果准确的情况下,极大的提升系统测试效率。


三、接触检查功能


在线束系统、电池焊点等生产测试时,测试点数量规模庞大,多达几百乃至数千个测试点,测试线连接发生故障时,故障排除将是非常艰巨的任务。


由于测试频繁,测试线、工装、模具等与被测件的测试点会产生接触不良状况,一旦出现接触不良,器件参数、耐压绝缘等不良品可能会被判定为合格,尤其在自动测试过程中,若无实时测试线接触检查,一旦出现上述接触不良情况,会产生批量产品误判,从而造成重大产品质量事故。



TH6XX系列产品配置了实时高效的硬件测试线接触检查功能,可将测试线接触不良导致的隐患提前排除,保障系统可靠测试、提高用户测试效率。


总的来说,TH6XX系列模块化线束线缆综合测试系统以其卓越的性能和创新的技术,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线材测试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Tonghui同惠 TH6XX系列模块化线束线缆综合测试系统 新能源汽车
浏览量:3403
来 源:Tonghui同惠
编辑:白芷
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