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南山区重点打造智能传感器、精密仪器设备等产业集群
发布日期:2023-11-10 10:00

近日,深圳市南山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在官方网站发布了《南山区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南山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形成一批国际影响力强、创新潜力足的产业集群,打造成为全国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典范。



《规划》提出:贯彻落实市“20+8”产业集群统一部署,南山重点围绕网络与通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数字创意、现代时尚、智能机器人、精密仪器设备、智能网联汽车、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海洋产业等十四大产业集群,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打造占据全球价值链领先地位的新兴产业集群。前瞻谋划区块链、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细胞与基因、合成生物、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深地深海、空天技术七大未来产业集群。



针对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规划》提出:以“瞄准高端、设计引领、应用牵引”为主线,建立智能传感器全流程设计体系,聚焦终端应用和智慧城市感知两个重点领域,加快突破一批重点产品,打造传感器创新城市场景,引导智能传感器技术、人才、资本、服务等创新要素聚集,将南山打造成智能传感器硬科技产业基地。


建立设计实现支撑体系和企业培育服务体系。聚焦声学、光学、生物和运动等领域高端智能传感器研发,打造集传感器总体结构设计、敏感元件设计、加工工艺设计、外围电路设计、软件算法设计等内容的全过程设计体系,支持龙头企业设立智能传感器工业设计中心,探索组建智能传感器工业设计研究院。推动智能传感器设计与验证软件工具开发及应用,提升器件结构设计与验证、MEMS+ASIC 协同设计、产品性能仿真等方面的软件和 IP核库开发,重点培育具有首版次软件研发与推广能力的专精特新企业。


以应用带动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推动智能传感器企业嵌入国内外应用端龙头企业供应链体系,支持开展智能终端、智能汽车等领域的供应商资格认证,推动智能传感器企业向模组、设备、系统和解决方案等产业延伸。鼓励终端应用企业的智能传感器供应商落户集聚,支持潜在新产品优先纳入本土供应链体系。引进培育全球知名电子元器件经销商和集成商,为智能传感器企业提供规模化经销渠道。加快传感器产品在南山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示范应用,依托智慧水务、智慧交通、智慧安防、环境监测等领域前端感知网络建设,实施“321”应用计划,力争在每个应用领域南山至少拥有 3 种传感器系列产品、2家代表性企业以及 1 套整体解决方案。


打造满足小批量微纳制造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建立基于MEMS 工艺的8英寸或12英寸研发中试产线,加快搭建智能传感器检测检验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设计、制造、快速封测、应用示范推广等服务。支持龙头企业与终端应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成立智能传感器产业联盟,积极争取市级创新中心落户,推动上下游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针对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建设,《规划》提出:发挥南山良好的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基础,加快突破芯片、算法等产业链关键环节,推进重点产品核心技术自主化进程,实现部分高端产品“国产化替代”,形成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细分领域特色品牌。完善配套服务建设,着力将南山打造成为体系完整、优势显著、具有影响力的精密仪器设备研发创新引领区。


支持产品高端化发展。支持重点企业加大核心算法、芯片、传感器、减速器等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研发,为智能网联汽车、节能环保、集成电路设备、智能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提升高端精密仪器设备自给率和自主化率。加快光谱仪、色谱仪、质谱仪、扫描电镜、体外诊断等科学分析仪器领域布局建设。加快推动精密仪器设备向智能化、集成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通过海内外并购方式完成产业布局,掌握核心技术,提升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


强化产业支撑服务。围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需求,探索创建精密仪器制造业创新中心,高标准建设高端科学仪器研制中心等重大平台项目。积极发挥广东省医疗监护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单分子检测技术与仪器开发工程实验室、南山区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和创新型企业集聚优势,依托深圳高新区、科技生态园、南山智园,重点打造精密仪器设备研发创新集聚区。加强对产业复合型人才、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引培,加快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配套建设。



《南山区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具体内容如下:


一、6项基本原则,7大发展目标


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期间的6项基本原则,即坚持创新驱动、坚持高端发展、坚持数字赋能、坚持绿色发展、坚持集聚发展、坚持开放合作。

其中,坚持创新驱动,是围绕新兴产业集群,加强对产业链的痛点、难点、堵点进行科技攻关,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源。

坚持高端发展,是瞄准产业优势及特色资源,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培育一批“杀手锏”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不断提升南山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及创新链中的地位。

坚持数字赋能,围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全面推动5G、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与工业及服务业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服务业数字化应用。

另外,发展规划中确定了南山区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形成一批国际影响力强、创新潜力足的产业集群,打造成为全国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典范。



具体来说,就是:

1、经济指标稳定增长,规模总量逐步扩大。

到202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30亿元;工业投资达到750亿元。

2、产业结构持续稳固,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数字经济发展生态不断完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

到2025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保持基本稳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4500亿元。

3、创新生态更加完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高质量建设国家级战略科技平台,产业集群重点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完善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十四五”期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速为9%。到2025年,经认定的市级(含)以上创新载体超过1700个。

4、企业梯队更加强劲,企业实力显著增强。

由500强企业、总部企业、上市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挂牌金融机构等构成的企业梯队实力强劲。

到2025年,力争中国500强和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4家,市总部企业达到100家,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22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8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30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800家,新引进持牌金融机构30家。

5、绿色发展成效凸显,力争碳排放实现达峰。

广泛应用先进生产工艺和绿色技术,持续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向高端、低碳、减排方向转型。

到2025年,单位GDP能耗下降率、碳排放降低率、水耗累计下降完成市下达任务。

6、产业聚集效应明显,形成创新发展集群。

持续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到2025年,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园片区、西丽片区、留仙洞片区等为载体的工业创新发展高地,以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西丽高铁新城、后海金融商务总部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为载体的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和金融业创新发展高地。

“十四五”期间,改造新增100万平方米总部研发用房、200万平方米高端制造业厂房。

7、对外开放纵深推进,开放水平显著提高。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力度,不断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围绕工业、服务业及金融业领域引进一批创新型项目及行业高层次人才。

到2025年,全区进出口总额达到4500亿元。


二、15大产业集群,智能相关产业过半


(一)网络与通信产业集群

发展规划中提出,瞄准5G产业关键缺失环节,重点引培5G基带芯片、光通信芯片、射频前端器件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开展5G全产业链布局。

充分发挥南山5G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以“5G+政务服务”为先导培育5G应用环境。前瞻布局6G、量子通信、卫星通信等下一代网络通信技术,储备产业发展新动力。

以此实现扩大5G产业规模、深入推进5G应用场景示范、打造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产业策源地的目标。

1、扩大5G产业规模。

开展全产业链布局,依托龙头企业,围绕5G基带芯片、光通信芯片、射频前端器件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和缺失环节开展定向招商与针对性培育,补齐补强基础材料与核心零部件短板,巩固5G基站系统领域领先优势,带动5G上下游产业资源集聚。重点发展5G核心网、承载网等规划运维,开展光通信、毫米波、5G增强等技术研究,吸引行业龙头企业在南山开展高端产品研发制造。

2、深入推进5G应用场景示范。

依托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圳高新区等产业集聚区,南头古城、蛇口网谷、妈湾蛇口港等5G应用片区,深入推进5G赋能千行百业,将南山建设为全国5G创新发展标杆区。

发挥南山“5G+政务服务”领先优势,加强对5G应用样板项目、示范标杆的支持力度,营造5G应用环境。

在城市管理、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进一步开放5G应用场景,加速5G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技术积累。

结合南山产业需求,建设5G行业虚拟专网,加强面向行业的5G网络供给能力。

面向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AR/VR、8K视频、金融支付等应用领域,依托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5G应用共性技术平台开展联合攻关,推动5G与产业深度融合。

3、打造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产业策源地。

加强6G通信网络关键技术和网络架构前期研究。推进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高频器件、光模块等6G产业基础的储备。

支持企业及科研院所参与国家6G技术攻关和国际标准制定。前瞻布局量子通信、卫星通信,促进6G与量子通信、卫星通信的融合发展。

(二)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发展规划中指出,强化高端集成电路设计环节的产业布局,重点集聚一批优质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提升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关键材料、先进封测的产业发展水平,探索建设集成电路概念验证、小试中试等公共服务平台,突出南山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特色与优势。

其中提到了促进集成电路设计高端化发展。这是发挥重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集聚优势,重点引进IC设计领域骨干龙头企业和培育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加强在高端集成电路设计的布局,鼓励企业面向智能网联汽车、超高清视频显示、5G等领域核心芯片研发设计,提升产品的先进性。

依托重点企业和平台的辐射作用,鼓励企业针对RSIC-V、存算一体化等领域开展前瞻性研究,强化集成电路设计的自主创新能力。

其它的措施还有强化封装测试对设计的支撑、优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水平。

强化封装测试对设计的支撑。鼓励封测企业提升工艺水平,发展晶圆级封装、系统级封装等先进封装技术,加快半导体功率器件封装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大力引进和培育关键集成电路设备、材料等领域的优势企业,探索开展光刻机、刻蚀机等高端半导体装备及氮化镓(GAN)、碳化硅(SiC)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研发,加快补齐集成电路产业链短板,强化对集成电路设计等产业链前端环节的支撑,提升南山集成电路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实力。

优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水平。搭建支持企业研发设计、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快速封测、创新应用在内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充分发挥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粤港澳大湾区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南方科技大学深港微电子学院等平台的服务效能,为企业提供内容全面、精准高效的产业公共服务。

充分利用现有土地和楼宇资源,通过认定集成电路特色专业园区,支持现有园区开展行业协同创新工作,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

(三)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

发展规划在这方面,则认为要依托南山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优势和雄厚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配套能力,推动超高清视频显示在智能制造、医疗健康、安防监控、智能交通、文教娱乐等行业的产业化应用。

具体的措施是:

1、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配套能力。

加快面向4K/8K超高清的高性能存储芯片、显示驱动芯片、图像传感芯片、音视频处理芯片等芯片研发和生产。

发挥骨干企业引领作用,加快高精密光学镜头、8K终端高刷新率面板等核心元器件研发,稳固竞争优势。

加大4K/8K超高清视频摄录设备、编辑制作设备、编解码设备研发,支持无人机龙头企业对8K摄录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企业引进配套工艺、器件、设备等国内外资源,提升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区域内配套能力。

2、加快超高清视频显示在各行业的应用。

深度挖掘智能制造、医疗健康、安防监控、智能交通、文教娱乐等行业对超高清视频的应用需求与场景。

推广超高清视频显示在工业可视化,缺陷检测、产品组装定位引导、机器人巡检、远程医疗、内窥镜手术、医疗影像检测、构建公共安全超高清监测与智能化预警体系、智能网联汽车的车辆感知能力等方面的应用。

合理布局、规划场景落地路径,支持创新场景应用新模式,加快超高清视频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培育扩大市场需求,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四)智能终端产业集群

发展规划指出,坚持产业链提升和生态链建设并举,以推动终端产品及应用系统生态化为主线,鼓励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基于5G智能终端产品,面向价值链高端环节提高智能硬件产品质量和品牌附加值,打造智能终端产品矩阵。

1、加快智能终端新产品开发及应用。

加强人工智能、新型人机交互、智能感知(包括SLAM、眼动追踪等感知交互)等技术在终端产品的应用,重点发展基于5G的移动终端、穿戴终端、家庭终端、支付终端等消费智能硬件产品。

大力发展面向健康医疗、体育运动、娱乐社交等领域的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面向零售、金融、电力、工业等特定行业,发展满足行业需求的专用智能终端产品以及定制化终端产品,加快形成行业应用智能终端产业集群。

2、加快智能终端主流生态建设。

推动龙头企业加快智能终端入口、连接、生态全链条布局,提升在国际主流生态中的参与度、贡献度和影响力。

推动建设软硬件适配验证平台,鼓励智能终端企业开展国产自研操作系统的适配验证,制定可穿戴设备与手机及其他设备的数据管理和应用接口标准,促进智能可穿戴设备与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城市等其他智能入口互联互通。

加快发展基于“云+AIOT+内容”的多场景智能终端应用,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智能终端生态联盟,带动中小企业打造全场景终端生态。

(五)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

发展规划强调,以“瞄准高端、设计引领、应用牵引”为主线,建立智能传感器全流程设计体系,聚焦终端应用和智慧城市感知两个重点领域,加快突破一批重点产品,打造传感器创新城市场景,引导智能传感器技术、人才、资本、服务等创新要素聚集,将南山打造成智能传感器硬科技产业基地。

1、建立设计实现支撑体系和企业培育服务体系。

聚焦声学、光学、生物和运动等领域高端智能传感器研发,打造集传感器总体结构设计、敏感元件设计、加工工艺设计、外围电路设计、软件算法设计等内容的全过程设计体系,支持龙头企业设立智能传感器工业设计中心,探索组建智能传感器工业设计研究院。

推动智能传感器设计与验证软件工具开发及应用,提升器件结构设计与验证、MEMS+ASIC协同设计、产品性能仿真等方面的软件和IP核库开发,重点培育具有首版次软件研发与推广能力的专精特新企业。

2、以应用带动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

推动智能传感器企业嵌入国内外应用端龙头企业供应链体系,支持开展智能终端、智能汽车等领域的供应商资格认证,推动智能传感器企业向模组、设备、系统和解决方案等产业延伸。

鼓励终端应用企业的智能传感器供应商落户集聚,支持潜在新产品优先纳入本土供应链体系。

引进培育全球知名电子元器件经销商和集成商,为智能传感器企业提供规模化经销渠道。

加快传感器产品在南山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示范应用,依托智慧水务、智慧交通、智慧安防、环境监测等领域前端感知网络建设,实施“321”应用计划,力争在每个应用领域南山至少拥有3种传感器系列产品、2家代表性企业以及1套整体解决方案。

3、打造满足小批量微纳制造的公共服务平台。

推动建立基于MEMS工艺的8英寸或12英寸研发中试产线,加快搭建智能传感器检测检验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设计、制造、快速封测、应用示范推广等服务。

支持龙头企业与终端应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成立智能传感器产业联盟,积极争取市级创新中心落户,推动上下游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六)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产业集群

发展规划认为,要突破关键软件短板,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龙头骨干企业,优化产业生态、深化融合应用,全面提升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综合竞争力。

1、突破关键软件短板。

鼓励和支持高校院所、重点企业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软件平台、应用软件等多个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鼓励企业对接国家、省、市在CAD、CAE和EDA等基础性、关键性、紧缺性软件的战略布局,开展关键基础技术和产品的工程化攻关。

促进首版次软件创新与示范应用,在重点行业信息化领域加强软件功能创新和模式创新,鼓励新业态和新应用,引导有关行业应用先进适用的首版次高端软件。

2、提升软件企业竞争力。

聚焦培育百亿级龙头软件企业和国家重点软件企业、国家信创目录企业,持续做强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企业,积极做大支撑软件和信息安全软件企业,重点培育国微等系统软件和工业软件企业,打造全领域软件产品与服务。

鼓励软件企业进行软件质量、网络安全、开发管理等国家标准认证,不断提高软件开发和生产能力。

3、优化软件产业生态。

依托软件产业基地,高质量建设中国软件名园,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软件产业集群。推进软件测试验证体系建设,构建软件适配、测试、验证和中试平台,建设协同开发与集成验证环境,争创国家级软硬件适配验证中心。

积极推进重点(工程)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新格局。

(七)数字创意产业集群

发展规划指出,要高标准推进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聚焦发展数字创意名品、名企和名园,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创意产业高地。

1、聚焦数字内容精品化发展。

把握数字文化内容属性,聚集加强原创能力建设,培育和塑造一批具有鲜明南山文化特色的原创IP。加强IP开发和转化,发展游戏电竞、影视动漫、网络视听、数字艺术、数字阅读等产业形态,打造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数字创意内容。

依托知名电竞游戏研发龙头企业,着力打响电竞产业品牌,扶持绿色健康、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南山元素的原创电竞游戏产品,举办全球顶级赛事,吸引电竞总部和俱乐部,建设电竞场馆和产业园。

2、聚焦发展数字创意品牌企业。

推动构建根植本土、面向全球的数字创意企业群体。推动数字动漫影视基地、数字音乐文化产业总部项目建设。

集中优势资源和政策,引导企业深度应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5G+4K/8K超高清、无人机等沉浸式数字技术,连续精准支持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用户流量、创新模式的新型数字创意企业。

3、聚焦打造更高质量品牌园区。

提升打造一批产业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产业园区。

加快南海意库、高北十六创意园、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等产业园区新基建建设,完善“云、网、端”基础设施,促进环境升级、业态升级、模式升级。

积极推动省级、市级产业园能级跃升,支持创建以数字创意为主题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八)现代时尚产业集群

南山区现代时尚产业集群主要布局研发设计环节,促进时尚与科技融合发展,推动时尚设计高端化发展,发展时尚传媒,提升时尚设计国际影响力,打造国际时尚消费中心,建设世界级时尚产业集群。

1、促进时尚与科技融合发展。

紧抓“科技+时尚”融合发展机遇,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人体工学设计、生物力学研究、人机交互研究、虚拟现实与辅助设计研究、用户体验测试等研究,提升现代时尚科技含量。

2、推动时尚设计高端化发展。

依托深圳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等重点平台,依托重点企业,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服装设计高端化发展。

支持企业以在国外设立设计中心或收购国外设计机构等方式,快速融入全球工业设计网络。

提升消费电子、服装、家具等领域时尚设计能力,推动时尚产业迭代更新。

3、提升时尚设计集聚度。

以产业集聚平台载体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时尚设计、视觉设计和空间设计等设计服务。

强化工业设计创新载体建设,加快创建市级工业设计研究院,争创国家级工业设计研究院。

推动创建国家级纺织服装创意设计园区,着力提升面辅料交易、纺织服装各类流行趋势发布、检验检测、品牌展示及新品牌孵化等公共服务能力。

(九)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

发展规划指出,要利用南山区创新资源集聚优势,依托深圳高新区、深圳湾科技生态园、南山智园,打造智能机器人研发创新集聚区。

充分发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带动作用,支持智能机器人龙头企业发展,做大集群规模。加快推进机器人国际中心建设,打造智能机器人产业核心区和创新引领区。

1、突破智能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瓶颈。

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加大机器人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运动控制卡、运动控制器、精密减速器等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

深入推进智能传感、智能控制、信息处理等关键共性技术,积极布局机器视觉、智能夹爪、编码器、智能机器人底盘等关键环节,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智能机器人产业深度融合。

2、加大智能机器人本体制造与系统集成。

依托行业龙头重点开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机器人本体研发和制造。

工业机器人领域,大力支持协作机器人发展;服务机器人领域,大力支持以自动牵引车(AGV)、自主移动机器人(AMR)为代表的智能移动机器人以及人形机器人发展;特种机器人领域,加大对救灾、防疫抗疫、巡检消防等机器人的支持,探索发展深海作业机器人。

3、强化智能机器人示范应用推广。

深化工业机器人在检测、装配、重载搬运、切割焊接等领域的应用。

在家庭服务、教育娱乐、老年陪护、医疗康复等领域实施一批服务机器人应用试点示范项目。

支持在政务服务、智慧安防、防疫抗疫等领域率先开放应用场景。

支持企业参与世界机器人大会,加强品牌宣传和应用推广。

(十)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

发展规划称,要发挥南山良好的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基础,加快突破芯片、算法等产业链关键环节,推进重点产品核心技术自主化进程,实现部分高端产品“国产化替代”,形成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细分领域特色品牌。

完善配套服务建设,着力将南山打造成为体系完整、优势显著、具有影响力的精密仪器设备研发创新引领区。

1、支持产品高端化发展。

支持重点企业加大核心算法、芯片、传感器、减速器等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研发,为智能网联汽车、节能环保、集成电路设备、智能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提升高端精密仪器设备自给率和自主化率。

加快光谱仪、色谱仪、质谱仪、扫描电镜、体外诊断等科学分析仪器领域布局建设。

加快推动精密仪器设备向智能化、集成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鼓励龙头企业通过海内外并购方式完成产业布局,掌握核心技术,提升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

2、强化产业支撑服务。

围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需求,探索创建精密仪器制造业创新中心,高标准建设高端科学仪器研制中心等重大平台项目。

积极发挥广东省医疗监护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单分子检测技术与仪器开发工程实验室、南山区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和创新型企业集聚优势,依托深圳高新区、科技生态园、南山智园,重点打造精密仪器设备研发创新集聚区。加强对产业复合型人才、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引培,加快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配套建设。

(十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发展规划指出,要发挥南山在汽车电子、信息交互和基础支撑等领域的优势,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零部件的研发、测试、生产、应用示范,加强激光雷达等核心技术攻关,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资源在南山集聚发展。

1、提升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能级。

依托南山在芯片设计和智能制造领域的优势,加快突破车规级芯片、雷达等核心器件及控制系统研发制造。

聚焦激光雷达、多传感器融合感知技术、智能车载操作系统、车载计算平台、线控制动与转向、整车集成与应用、5G车联网通信、数据信息安全、高精度定位与地图、人机交互、核心算法、多接入边缘计算、低速无人车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强研发与应用。

依托重点企业强化在激光雷达、车联网通信技术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强化南山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能级。

2、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引进和设立国家级智能网联交通测试和认证机构,联合广东省汽车智能网联信息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5G传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电动汽车动力平台与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加快推进南方科技大学面向多专业协同的自动驾驶数据集与仿真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涉及“人、车、路、云”等各个环节的技术研发与检测服务平台体系。

3、积极开展智能网联交通应用示范。

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项目,为产业发展提供自动驾驶仿真测试、V2X网联化测试认证等服务。

在有条件的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商场、景区等部分区域,逐步开展智能自主泊车、低速接驳无人车、自动驾驶配送等有条件自动驾驶技术的示范应用。支持重点企业在末端运输环节、物流接驳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

(十二)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发展规划中强调,聚焦关键领域,着力促进医疗器械高端化发展。依托高端医学影像技术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医学超声关键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创新载体,依托南山医疗器械产业园、南山区生命科技产业园等园区,促进医疗器械品牌化、高端化、集聚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引领区。

1、重点发展诊断设备和治疗设备等高端医疗器械领域。

鼓励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围绕诊断设备和治疗设备等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加强源头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诊断设备领域,重点支持发展高端CT设备、PET-CT、PET-MRI、高端彩色多普勒超声、高场强超导磁共振和专科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等高端医学影像设备。

在治疗设备领域,支持发展全降解冠脉支架、心室辅助装置、心脏瓣膜等高端植介入产品,伽马刀、除颤仪、ECMO、移动ICU救护车等高端治疗设备,以及远程医疗系统、健康管理软件、可穿戴生理信息监测设备等移动医疗产品。

2、加快医疗器械公共平台建设。

加快市市场监管局许可审查中心医疗器械审评认证部建设,提升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评和注册核查服务质量,加速医疗器械审评审批。

加强检验检测、高端影像学中试、分子诊断中试、生物柔性材料中试、医疗器械委托研发生产等服务平台建设。

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吸引企业在南山智园(二期)、南山智城等园区集聚,壮大产业链上下游。

(十三)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发展规划指出,要加速技术跨界融合,布局重大创新药研发,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领航发展。充分挖掘中科院先进院、清华研究院、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依托诺贝尔科学家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建设集约高效产业园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化发展,加速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引领区。

1、完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

依托格拉布斯研究院、内尔神经可塑性实验室、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等生物医药领域诺贝尔科学家实验室,聚焦创新药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

加强生物医药检验检测及质量标准平台、医药研发生产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深圳分中心建设,开放吸引优质团队开展科技成果产业化,着力解决生物医药的中试技术放大与技术工程化问题。

支持高新北生命健康产业园引进医药研发、基因检测、细胞治疗等公共平台,提升医药和精准医疗专业化服务能力。

2、促进数字技术与生物医药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生物医药产业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从研发、生产、流通、应用各环节促进生物医药与人工智能、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创新发展远程医疗、数字生命等前沿交叉领域。

大力支持南方科技大学医院等机构前瞻性开展“5G+混合现实(MR)+增强现实(AR)”云平台远程会诊、协同远程手术等,实现实时远程精准指导、精准诊断、精准治疗。

(十四)海洋产业集群

发展规划指出,坚持创新引领、海陆统筹,进一步增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聚焦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新型智能海工装备产业等领域,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依托蛇口国际海洋城,重点布局海洋金融、海洋文旅等海洋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

1、重点发展海洋电子信息产业。

依托南山区雄厚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以行业龙头及高科技企业为核心,重点发展海洋电子信息产业。

重点攻关水声组网通信、电磁感知等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发展舰船智能终端、海洋遥感与导航、船舶海洋工程电子设备及系统、基于5G及4K/8K技术的海洋专用通讯设备等智能化设备。

加快推进重点平台和项目的落地建设,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2、提升海洋工程装备的产业创新水平和附加值。

依托龙头企业重点发展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半潜式生产平台、浮式钻井生产储卸装置、液化天然气浮式生产储卸装置、海底金属矿产勘探开发装备等海洋资源开发装备,深海物探船、载人深潜器、无人潜水器、海底作业机器人等深海探测装备,以及大型LPG船、豪华邮轮游艇、超级节能环保船舶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

3、提升海洋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

加快蛇口国际海洋城规划建设,大力发展滨海旅游、船舶融资租赁、船舶保险、海洋会展等产业,丰富海洋现代服务业发展业态,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产业中心。

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专业化、广覆盖、可持续的海洋金融服务体系。

(十五)未来产业集群

在未来产业集群上,发展规划聚焦了区块链、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细胞与基因、合成生物、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深地深海、空天技术等领域。

1、区块链。

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加强智能合约、共识机制、加密算法、隐私保护、跨链及侧链技术等区块链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强区块链底层技术研究,加快区块链核心算法攻关。

加快研发自主可控、互联互通的区块链开源平台,攻克智能合约、加密算法、分布式存储、跨链及分片等关键技术,推动区块链与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实现大融合发展。

在产品溯源、数据流通、供应链管理和金融领域,率先开展场景化示范应用,抢占区块链技术应用发展先机。

积极与重点企业开展合作,搭建区块链新技术测试环境,共同筹建南山区金融科技联盟,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加快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金融创新项目的应用。

2、脑科学与类脑智能。

依托广东省类脑智能计算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一批知名研究机构,依托重点企业,开展脑图谱与脑重大疾病机理研究,研发脑疾病新型诊疗技术,突破脑连接图谱研究的核心技术瓶颈。

加快脑与智能交叉研究,积极推动类脑计算、类脑计算芯片和软件、脑机交互等前沿领域探索,支持开展受脑启发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类脑计算模型研发。

鼓励积极开展类脑算法及其在医疗健康领域中应用,打造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应用示范集聚区。

3、细胞与基因。

依托重点企业前瞻性开展细胞治疗、免疫细胞治疗和基因测序领域研究,探索开展干细胞临床应用。

支持个体化细胞治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建设,推进细胞产业技术与管理规范标准化建设。

支持企业开发基因检测技术,在疾病筛查、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等领域推广应用。

支持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开展干细胞、免疫细胞、基因治疗等新技术研究和转化应用。

谋划布局细胞与基因治疗创新平台,建立细胞与基因治疗中的腺相关病毒(AAV)研发平台,谋划布局细胞与基因治疗CDMO服务平台,提供从临床前研究到商业化生产的一体化服务,打造关键技术研究、核心工艺研发、中试生产支撑的全链条创新支撑体系。

4、合成生物。

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多方合作,围绕合成再造技术、生物创制等合成生物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鼓励开展人工合成产品研发,重点突破用于减毒疫苗构建、肿瘤治疗、耐药菌治疗的人工病毒/噬菌体,用于遗传病基因治疗、肿瘤诊疗、代谢疾病诊疗的人工细胞等生物创制关键技术。

依托未知君生物、瑞德林生物和蓝晶微生物等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肠道菌群新药、特色功能原料、活性生物材料等技术门槛高、产品附加值高、创新性强的重点领域,推进合成生物技术在医疗、健康、材料、能源领域的应用示范。

5、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

依托行业龙头,紧紧围绕光芯片、光器件、光模块、光设备等关键环节,力争在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领域取得行业领先成果。

大力支持高速可见光的系统结构、调制技术、均衡技术、编码技术、复用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积极推动可见光通信标准化体系建设。

加强光计算与存储技术攻关,重点突破光电混合AI加速计算芯片、PB级超低功耗纳米光信息存储技术等核心技术。

前瞻布局高通量三维光场实时获取和感知技术,力争在光显示与交互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

6、深地深海。

依托蛇口国际海洋城、赤湾海洋科技产业园等园区,培育发展深地深海未来产业。

前瞻性布局深地矿产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深海高端装备、深海智能感知等重点领域。

支持开展深海探测、资源开发利用、海上作业保障装备等关键系统和专用设备研发,加快深远海油气及海底矿产资源勘探装备、深海水下机器人等深海勘探技术与装备攻坚,力争在海洋勘探技术与装备领域诞生一批技术领先装置。

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加快超深水平台、大型浮式零排放海上污物和废弃物收集和处理平台装备、深海渔业装备、深海油气装备等海洋资源开发开采装备研制,探索推进一批前沿装备的应用示范。

7、空天技术。

依托行业龙头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生态,重点发展卫星技术应用、航天关联制造、光芯片、超低损耗电源等领域,以及微小、微纳卫星的设计/研制解决方案服务。

加快大湾智通融合星座建设及应用示范等重点项目建设,基于连续波、脉冲信号侦收、ADS-B信息采集、物联网通信、导航增强等业务需求,开展技术攻关,为空中交通管制、空港场面活动监视、空-空协同等领域提供高可靠性、低成本的服务。

深化“卫星应用+新型智慧城市”融合应用示范,开展SAR微波遥感卫星技术研究、大规模卫星运管系统和数据应用系统研究,在城市安全、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及海洋经济等行业开展示范应用。


三、打造金融、航运、消费与商务4大服务业中心


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商贸业和专业服务业,打造创新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活力消费中心、高端商务中心。

在打造创新金融中心上,建设持牌金融机构总部集聚区、风投创投产业集聚区、金融科技产业创新高地、更具辐射服务能力的供应链金融示范区,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金融运行安全区,并且深化金融开放合作,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效。

在打造国际航运中心上,深入推动供应链物流发展,加快建设智慧高效的国际枢纽港,依托“三港”打造客运“海上门户”。

在打造活力消费中心上,实施商业布局“新体系”计划、夜间经济“新体验”计划、消费模式“新业态”计划、消费升级“新品牌”计划,并且支持直播产业发展。

在打造高端商务中心上,全面推进设计产业发展,集聚更高能级专业服务机构,发展总集成总承包模式。


四、8大工程,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互通


发展规划中,计划实施数字赋能工程、总部战略工程、企业培育工程、创新驱动工程、空间保障工程、人才引领工程、绿色低碳工程和开放合作工程等。

在数字赋能工程上,要求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深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服务业数字化应用。到2025年,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3%。

在总部战略工程上,要求发展更高能级总部经济,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总部基地,发展开放型总部经济。

在企业培育工程上,要求打造十百千亿企业军团,推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推动创业企业健康成长,加大定向招商引资力度。到2025年,着力培育280家以上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

在创新驱动工程上,要求推进产业创新载体建设,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十四五”期间,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速达到9%。

其中,在产业创新载体建设中,要围绕网络与通信、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产业领域,争创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整合利用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加速推进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鹏城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集成电路公共创新设计平台、深港微电子学院、生物医药公共技术平台等创新载体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等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

在空间保障工程上,要求构建“总部研发+高端制造”十公里产业带,多措并举保障产业发展空间,创新产业空间供给新模式,以“标准化+定制化”打造产业新空间。“十四五”期间,改造新增100万平方米总部研发用房、200万平方米高端制造业厂房。

在人才引领工程上,要求强化产业精准引才机制建设、产业人才的多元化培养体系建设,加强人才互动交流。到2025年,引进高层次人才5000名以上。

在绿色低碳工程上,要求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推行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打造绿色供应链体系。

在开放合作工程上,要求深入推进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深化服务贸易对外合作。


五、4大保障措施,资金保障必不可少,提高资金政策普惠性


(一)健全组织保障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构建统筹协调机制,完善工作机制和链长制议事协调体系,协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确保规划落实。

各相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能,把规划实施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履行管理服务职能,及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关于政策、资金扶持、征地及环境评估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以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进一步激发行业协会商会、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活力,强化社会组织行业自律、沟通协调等功能,共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优化资金保障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提高产业资金政策的普惠性、易得性。加强现有产业引导基金统筹使用,建立市场化基金运作平台。

有效利用政府性融资担保平台等政策工具,完善财政信贷风险补偿机制。

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提升企业融资可获得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金融机构针对重点企业需求研究开发专属融资服务产品,创新投融资机制。

集中、持续、协同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强化对重大项目的投资牵引作用,引导产业资本、社会资本共同支持产业发展。

(三)完善政策保障

加强需求侧管理,推动建立政企沟通对接长效机制,瞄准企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优化产业扶持政策。

从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出发,把握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组织创新的新趋势和新需求,进一步优化普惠公平、协同配套、稳定可期的产业政策体系,优化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

以良好的政策体系,引导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企业和产业的能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强化监测保障

加强重点项目及重点企业管理,建立重点项目跟踪评价机制,完善重点企业运行监测体系,实时掌握重点项目建设进程及重点企业发展动态。

密切关注重点产业发展趋势,针对前沿领域组织开展专项研究,为决策布局提供支撑。

加强对规划内容、实施进展和典型经验的宣传报道,为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健全规划中期评估机制,在规划实施中期阶段,及时组织全面评估,掌握规划落实情况。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增强规划考核的客观性。





关键词:深圳南山区 智能传感器 精密仪器设备
浏览量:12170
来 源:仪商网综合
编辑:清风
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