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自动驾驶新规落地,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合法上路,主驾不用坐人
发布日期:2022-08-03 09:50

《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8月1日生效


《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8月1日开始施行,这意味着深圳已允许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合法上路。




据央视财经报道,其记者在 8 月 1 日预约了一辆 L4 级的自动驾驶出租车进行体验。可以看到,该车车身周围配备了摄像头和激光雷达,这些设备将让车辆可以在 360 度拥有超过 200 米的精准感知。



相比此前的自动辅助驾驶车辆,这辆完全自动驾驶的出租车最大的不同就是主驾上不用坐人了。当然,为了保证车辆运营和安全,在副驾上配有一名安全员。其次,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车辆配备的屏幕上会显示出周围的人、私家车、自行车等。相比之前用一个个小方块显示周围物体,升级后的车辆显示信息更加具象和清晰。记者表示,在长达 10 公里的公开道路中,虽然车况较为复杂,但车辆行驶比较平稳和舒适。对于突发状况,车辆也会及时反映,并且根据不同路段的限速和实时路况进行调整。



值得一提的是,该自动驾驶出租车在深圳市福田区已经有超过 200 个站点,每天在外运营和测试的车辆有 70 台左右。由于目前仍是试水阶段,所以乘客可以免费搭乘体验。



《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是国内首部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管理的法规,其明确规定列入产业目录的智能网联汽车,经过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后,方可上道路行驶。


对于交通事故划分问题,该条例明确规定,在有驾驶人的情况下,可参照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来处理;在无驾驶人期间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智能网联汽车一方责任的,由车辆所有人、管理人承担赔偿责任。


智能网联汽车上下游产业链获发展机遇


智能网联汽车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汽车、电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运输等行业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形态。


当前,自动驾驶公司与整车企业合作成已经为行业一大趋势。“汽车已经从机械产品变成一个大型的移动终端。”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夏珩说,一台手机只有十几个传感器,而车载传感器超过340个。智能汽车的普及将推动芯片、传感器等元器件和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带动远超想象的生态规模。


一方面,我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领域有着较为雄厚的技术基础,智能网联汽车相关行业拥有较多企业,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


另一方面,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多场景需求,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具有较强的应用基础。


深圳正打造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政策创新高地、产品应用高地、产业集聚高地。数据显示,2021年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营业收入1066亿元。相关企业超1200家,是全国最多的城市。深圳除培育出本土新兴科技企业元戎启行、裹动智驾等,还吸引百度、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头部企业落地发展。在妈湾智慧港,38台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运行,打造全球首个5G+自动驾驶规模化应用港口。


深圳以政策“组合拳”力推产业集群发展。今年6月6日,深圳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提出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等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同期,深圳市发改委印发相关行动计划,目标是到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营业收入达2000亿元。(来源:央视财经、新华社、南方日报)


了解更多自动驾驶热点话题,诚邀您报名参加 IMCA第十九届国际论坛2022中国智能汽车技术大会


为抢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前沿赛道,驱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注入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与实际应用动能,促进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产业化应用,助推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向纵深挺进,由广东省仪器仪表学会主办的“IMCA第十九届国际论坛2022中国智能汽车技术大会”将于2022年9月14-16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新馆)隆重举行。 届时,大会将特设专区,同期举行“2022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大会”、“IMCA2022世界测试测量大会暨博览会”、“2022中国汽车质量与测试展”,深度融合大会论坛与展示展览,完美呈现“大会展览、一体两翼”格局,高度彰显大会无限价值。 大会以“智行时代,赋能天下”为主题,深度聚焦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创新,深刻洞察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最新风向,驱动构建互融共生、合作共赢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新格局。【了解更多信息


IMN 2022世界测试测量大会暨博览会暨中国汽车质量与测试展

时间:2022年9月14-9月16日

地点: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新馆)




关键词:自动驾驶 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 完全自动驾驶
浏览量:6653
来 源:仪商网
编辑:清风
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展开全文